缩略图

电力系统运行中自动化技术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作者

梁倩倩

身份证号码:410727199202183526

引言

在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中,电力系统是较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其运行状态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传统的电力系统管理中,由于技术水平不高,通常安排人员负责管理工作。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电力系统中断,不仅会降低管理效率,还会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威胁工作者的身心安全。因此,在新时期下,需要及时应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创新电力系统管理和维护的方案,确保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持续发展。

1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的关键技术

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核心。其中,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能够实时采集电网运行数据,并进行监控和显示,为调度人员提供决策支持。而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则实现了对电网的分布式控制和管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高级计量基础设施(AMI)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另一项关键技术,其通过对用户用电信息的实时采集和分析,实现了对电网负荷的精准预测和管理,为需求侧响应和能效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能源管理系统(EMS)与配电管理系统(DMS)也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EMS 主要负责电网的调度和运行管理,通过优化调度策略,提高电网的经济性和安全性;DMS 则专注于配电网络的监控和管理,通过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和效率,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通过运用先进的算法和模型,这些技术能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智能分析和预测,为调度人员提供更加精准和全面的决策支持。

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风险评估

2.1 定性与定量风险评估方法

定性风险评估方法主要依赖于专家判断、历史数据和经验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与描述。常见的定性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FT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和专家评估法。定量风险评估方法侧重于凭借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常用的定量评估方法包括事件树分析(ETA)、马尔科夫过程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以及模拟蒙特卡洛法等。建立这些模型可以精确地计算出不同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后果的严重性以及系统受到的总体风险暴露度。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故障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假设设备故障的概率为 Pa,故障后果的严重性为 Cmp,那么系统的整体风险可以凭借式(1)计算:

R=PmnXCimgae(1)

如果某个设备故障概率为 0.05,且其后果严重性评分为 8,则该设备的风险评估结果为R=0.05x8=0.4, 。

2.2 动态负荷预测与调整

动态负荷预测是实现动态负荷管理的基础与前提。通过集成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电力系统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历史负荷数据、天气预报、经济指标等多元信息,从而建立高精度的负荷预测模型。该模型能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负荷变化趋势,为调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负荷预测的基础上,电网调度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负荷调整。例如,在负荷高峰时段,通过智能电表和控制系统向用户发送负荷调整建议,引导用户错峰用电或降低非必要负荷,以减轻电网压力。同时,对于可调节负荷,如电动汽车充电站、工业生产线等,电网可以通过价格信号或直接控制手段进行远程调度,实现对负荷的灵活调节。

2.3 建立灵活的技术更新机制,优化技术升级流程针对技术更新与升级困境,电力企业需要定期对现有自动化技术进行评估,分析其在性能、效率兼容性等方面的表现,以及是否满足当前及未来电力系统的需求;基于评估结果,制定详细的技术更新规划,明确更新的目标、时间表、预算等,且规划必须具有一定灵活性,以适应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为了缓解技术升级带来的成本压力,电力企业可以成立技术更新基金,用于支持新技术的研发、试验和推广。在技术升级前,企业需要制订详细的升级方案,包括升级的目标、步骤、风险评估、应对措施等,方案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和评审,确保升级过程的顺利进行;在技术升级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防范,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以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技术升级完成后,需要进行充分的验证与测试,确保新技术的应用效果符合预期,而对于存在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整改和优化。此外,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在自动化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励创新,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并密切关注自动化技术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时跟踪和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2.4 电网控制技术层面

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电网控制是一个重要内容,其可以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数量比较多,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了对电力资源的需求。同时鉴于人口居住有一定分散性,无形中增加了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难度。所以电力企业应扩展电网的覆盖范围,给多个区域的居民提供电能,调整电能的分配方案,提高电能输送的效率。同时,如果电力需求较大,而电力系统输送功率较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的用电体验;反之,如果电力需求较小,而电力系统输送功率较大,则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工作者应结合区域用电情况,科学调整电能提供方案,提高电能管理的精确度。此时,应用电网控制技术可以全方位采集电网运行数据信息,评估信息处理效果,并针对性地实现区域用电标准的调控。另外在新能源接入与控制中,可以利用电网控制技术实现能源的分布式管理,协调风电、光伏、储能等分布式电源,促使新能源消纳的效果更为理想。从而减小了弃风弃光率,据统计,新能源接入与控制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将弃风弃光率从 15% 降至 5% 以下。

2.5 电能质量监控与改善措施

为确保电网提供高质量的电能,电网企业需要加强对电能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可以建立完善的电能质量监测网络,通过分布在电网各关键节点的监测设备实时采集电压、电流、频率、谐波等电能质量指标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并定位电能质量问题。还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例如,针对电压波动和闪变问题,可以通过加装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等设备进行治理;针对谐波污染问题,可以通过加装滤波器等设备进行抑制。同时,加强对用户的用电行为管理,引导用户合理使用电力设备,减少对电网的负面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运行中的自动化技术标准化应用,是推动电力系统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苏玉静.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中的标准化智能技术应用探讨[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2(6):2261-2262.

[2] 王宇, 龙禹,郭松.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国内标准体系研究与建议[J].电力需求侧管理,2022(5):2-7.

[3]李佳霖.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电力系统装备,2022(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