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协同视角下小学高段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谢雄伟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覃斗镇中心小学 524254

引言: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当下,责任意识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成长与未来发展意义深远。小学高段是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现实中,学生责任意识发展不足,家校协同培养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教育成效。深入探究小学高段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困境,提出科学有效的家校协同优化策略,不仅是解决当前教育难题的迫切需求,更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小学高段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责任意识发展的典型问题

小学高段学生责任意识发展存在明显不足。部分学生自我中心倾向突出,过度关注个人需求与利益,忽视集体事务与他人感受,在班级活动中常表现出消极怠工、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学习责任意识淡薄,存在作业拖延、应付了事等现象,缺乏主动规划学习、追求进步的动力。生活中自理能力差,依赖家长包办日常事务,对个人物品管理混乱,难以承担家庭责任。

(二)家校协同培养的瓶颈分析

家校协同培养责任意识面临诸多瓶颈。家庭层面,部分家长过度溺爱,代劳孩子本应承担的责任,弱化了孩子的责任体验;或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忽视责任意识培养。学校方面,责任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多以说教为主,缺乏实践体验。家校沟通存在断层,双方责任划分模糊,信息交流不畅,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导致责任意识培养目标与方法不一致,严重影响培养效果。

二、家校协同培养小学高段学生责任意识的优化策略

(一)协同目标体系的构建与落实

家校双方需共同制定清晰、分层的责任意识培养目标体系。可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将责任意识细分为学习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维度,并设定阶段性目标。例如,针对作业拖延问题,家校共同设定“一周内按时完成所有作业”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则为“形成自主规划学习的习惯”。某小学通过召开家校研讨会,制定出涵盖不同责任领域的《高段学生责任培养目标手册》,并定期对照目标评估学生成长,使家校教育方向高度统一。

(二)协同沟通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建立多元化、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至关重要。除传统家长会外,可利用班级群、线上平台实时交流学生责任表现。某班级创新采用“责任成长档案”线上共享模式,家长每日上传孩子在家完成家务、整理物品等照片,教师同步更新课堂表现,每周开展“责任成长云会议”,针对共性问题探讨解决方案,有效打破信息壁垒[1]。

(三)协同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1.家庭责任教育深化

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适度放手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如推行“家庭责任岗”制度,根据孩子能力分配浇花、洗碗等固定任务,并设置奖励机制。学生小宇原本依赖父母整理书包,在家庭责任岗实践中,通过每日独立整理书包并打卡,逐步养成自理习惯,责任感显著提升[2]。

2.学校责任教育拓展

学校需丰富责任教育实践形式。开展“班级小管家”活动,让学生轮流负责管理图书角、维护课间纪律;组织社区志愿服务,如环保宣传、关爱孤寡老人等。某校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垃圾分类督导”,学生在监督他人的过程中,自身环保责任意识也得到强化。

3.家校协同育人创新

打造家校联动的实践项目,如“责任体验日”。家长走进课堂分享职业责任故事,学生到家长工作场所体验劳动艰辛。某家长在“责任体验日”带孩子到医院,让孩子目睹医护人员的忙碌,孩子深刻体会到责任的分量,返校后主动承担起班级卫生监督责任。

(四)协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构建包含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设计“责任成长积分卡”,从作业完成、家务劳动、班级贡献等多维度量化评价,积分可兑换奖励。同时,定期组织家校互评,家长评价孩子在家责任表现,教师反馈在校情况,共同促进学生责任意识发展[3]。某小学实施该评价体系后,学生主动承担责任的比例提升了 40% ,家校协同育人效果显著。

结语:通过对小学高段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的现实困境分析,以及家校协同优化策略的实践探索,有效改善了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状况,提升了家校协同育人水平。然而,责任意识培养是长期过程,未来需持续关注社会环境变化对学生的影响,不断创新家校协同模式与方法,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助力小学高段学生责任意识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晓东,张丽. 家校沟通机制的创新路径研究——以数字化为视角[J]. 教育管理研究, 2022(05):56-62.

[2] 吴敏.家庭责任教育路径探析[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02): 35-37.

[3] 夏明.多元评价体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用[J]. 教育科研论坛, 2023(11): 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