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张书凝

奉新县赤岸镇中心小学 330700

引言

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学评各环节的深度耦合。"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将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持续性反馈促进教与学的精准对接。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课堂效能,更能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使学习目标、过程与成果达成内在统一,为构建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提供方法论支撑。

一、“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及优势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将教学目标、学习过程和评价反馈有机整合的教学范式,强调三者在课堂中的动态协同与即时互动。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线性教学模式,构建目标导向、过程监测、反馈优化的闭环系统。在语文教学中,该模式具有三方面显著优势:其一,实现精准教学,通过嵌入式评价实时诊断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其二,促进深度参与,学生通过评价标准明确学习方向,在自我反思中提升元认知能力;其三,强化目标达成,使评价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终端环节。这种一体化设计能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常见的目标模糊、学情脱节、评价滞后等问题,推动课堂从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型,为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提供系统化实施路径。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多数教师已认识到三者协同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目标分解不够清晰、评价手段相对单一等问题。课堂评价多集中于知识掌握层面,对高阶思维和情感态度的关注不足。评价与教学的融合度有待提升,部分课堂中的评价环节仍显生硬,未能自然嵌入学习过程。区域和校际差异明显,部分学校已形成系统的实施模式,而有些地区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师专业培训中对评价素养的培养相对薄弱,制约了一体化实践的深度开展。这些现状反映出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从理论指导、实践支持和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协同推进。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一)目标导向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首先需要采用逆向教学设计思维。教师应当基于课程标准明确核心素养目标,再设计相应的评价证据,最后规划学习活动。例如在古诗教学中,将体会诗歌意境确定为核心目标,设计朗读表现、意境描绘等评价任务,再组织配乐诵读、画面想象等活动。这种逆向设计确保教学活动始终指向目标达成,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高度匹配。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和语言描述,及时调整引导策略,使目标、活动、评价形成有机整体。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目标与评价脱节的问题。

(I) 嵌入式的过程性评价实施

将评价自然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阶梯式问题链,通过学生的回答实时评估理解程度。写作指导时采用分阶段评价,从选材构思到成文修改全程跟进。课堂中运用手势反馈、思维可视化等即时评价手段,快速把握学情。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持续记录典型表现和发展轨迹。这种嵌入式评价为教学决策提供依据,使教师能够精准把握指导时机和方式,实现教学与评价的深度融合。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结合自评、互评与师评,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设计评价量规,明确不同能力维度的评价标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定期组织反思性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自身进步与不足。这种深度整合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动态平衡,推动语文素养的持续发展。

(三)学生主体的反思性学习机制

教学体化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建立个人学习目标,制定达成计划。通过设计学习日志、反思单等工具,促进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组织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加深对学习要求的理解。开展同伴互评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这种反思机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在自我调节中提升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获取反馈,优化后续教学设计。同时,教师应建立常态化的反思指导机制,定期组织学生回顾学习轨迹,分析进步与不足。设计分层反思提示框架,针对不同学力学生提供差异化引导。将反思成果可视化呈现,如制作成长档案、绘制进步曲线等,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通过反思习惯的培养,逐步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其成为自主学习者。教师则通过分析反思记录,精准把握个体差异,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形成良性循环。

(四)差异化的指导策略调整

基于评价结果的差异化指导实践体现,通过前测分析学生的起点差异,设计分层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形成性评价结果实施分组指导。对理解较快的学生提供拓展性挑战,对存在困难的学生给予针对性辅导。作业设计设置基础题和选做题,满足不同发展需求。这种差异化调整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发展支持,实现教学评的个性化匹配,提升语文课堂的包容性和有效性。

(五)协同推进的教研改进机制

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教研,聚焦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分析。开发实用的课堂观察工具,记录教学评三要素的实施效果。建立基于实证的反思改进流程,通过集体研讨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校本资源库,积累典型课例和评价工具。这种教研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为教学评体化提供持续改进的动力保障。

结束语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推动小学语文课堂走向科学化与精细化,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三要素的协同机制,优化评价工具的适切性,提升教师的过程性评价素养。通过教学实践的持续革新,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导学的良性循环,为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游小芳.“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4,(38):38-41.

[2]黄平平.构建“备—教—学—评”一体化的“专递课堂”策略研究――以三地五校小学语文二年级“5G+专递课堂”实践为例[J].名师在线,2024,(23):31-33.

[3]王嘉欣.“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教育,2024,(31):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