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作者

王江 曾祥辉

中航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一、引言

机械加工制造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手工及半自动加工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高精度、高效率和柔性生产的需求。自动化技术作为实现制造智能化的核心手段,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制造全过程。本文旨在分析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具体应用,探讨其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进而为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二、自动化技术概述

(一)自动化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自动化技术是指利用各种自动控制装置和系统,在几乎不依赖人工直接操作的情况下,实现设备、系统或生产过程自主运行的一种技术。它通过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及软件系统协同作用,实现对加工过程的精准控制与优化。在机械加工制造领域,自动化技术可分为多种类型。一是数控技术(CNC)通过程序控制机床动作,实现高精度加工;二是工业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搬运、焊接、装配等重复性强的任务;三是柔性制造系统(FMS),可在自动控制下应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四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它集成 CAD/CAM、管理信息系统与生产控制系统,实现制造全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1]。

(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机械控制向综合智能控制的转变。20 世纪中期,自动化开始在制造业初步应用,最初以机械化、继电器控制和基础数控为主。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入到数控机床和自动化生产线阶段,使得加工精度和效率显著提升。进入 21 世纪,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的兴起,制造业迈入智能化阶段,形成了以“工业 4.0”为代表的现代自动化体系。未来,自动化技术将呈现高度智能化、网络化、柔性化发展趋势。人工智能与自动化设备的深度融合,将使机械加工制造实现更强的自适应、自优化能力。

三、机械加工制造流程简介

(一)典型机械加工工艺流程

机械加工是通过切削、磨削、冲压等方法对金属或非金属材料进行加工,最终形成具有特定形状、尺寸和精度的零部件。典型的机械加工工艺流程通常包括:工艺设计、毛坯准备、初加工、精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以及最终的检测与装配。其中,初加工阶段主要完成大致形状的加工,如粗车、粗铣等,确保后续工序有足够的加工余量;精加工阶段则追求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如精车、磨削、精铣等[2]。整个流程需要按照产品图纸要求和工艺规范有序进行,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二)自动化介入的关键环节

在机械加工制造流程中,自动化技术可以在多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在工艺设计阶段,借助CAD/CAM 系统可以实现产品建模与加工路径的自动生成,提高了工艺编制效率与准确性。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能够自动执行程序控制,实现高效、高精度的切削操作,大幅减少人为误差。自动化上料、下料和刀具更换系统,可以通过工业机器人或自动搬运系统协同完成,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在质量检测环节,利用在线测量系统、三坐标测量机(CMM)及机器视觉系统,可以实时监控产品尺寸与质量,保障产品合格率。在数据采集与反馈控制方面,自动化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单元实时监控整个加工状态,为制造过程提供智能优化依据。

四、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一)数控机床与加工中心的应用

数控机床是机械加工自动化的核心设备之一,它通过预编程的数控程序指令来控制机床运动,实现工件的自动加工。与传统手动操作相比,数控机床具有精度高、效率高、重复性强等优势,特别适用于形状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零部件加工。加工中心则是在数控机床基础上发展而来,集成了多种加工功能,如铣、钻、攻丝等,能够在一次装夹中完成多工序加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零件的一致性。现代加工中心配备了自动换刀系统、冷却控制系统和加工状态监测系统,可实现高度集成化、连续化生产。

(二)工业机器人在加工和上下料中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在加工、搬运、上下料等环节表现出极高的灵活性和效率。在上下料作业中,机器人可以精准抓取毛坯或成品,自动放置到加工设备中或输送至下一个工序,有效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加工节拍和安全性。在自动化产线上,机器人还能与数控机床、检测设备协同工作,实现自动装夹、转序、分拣等复杂操作,大幅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此外,在一些危险、粉尘或高温环境下,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高风险作业,保障员工安全。现代工业机器人还可通过视觉系统与力控技术,实现对不同工件的智能识别与适应性操作,为柔性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三)自动化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

自动化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是机械加工制造中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人工检测效率低且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而自动化检测通过集成传感器、机器视觉系统和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设备,实现对加工零件的尺寸、形位公差和表面质量的在线监测。在线检测系统能够实时采集加工数据,快速反馈加工状态,及时发现加工偏差,避免不合格品流入下一工序,从而提高生产合格率。借助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自动化质量控制还能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调整,实现闭环控制,提升产品一致性和制造过程的稳定性。

(四)柔性制造系统(FMS)和无人化车间

柔性制造系统(FMS)是将自动化机床、机器人、物料搬运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系统有机结合的生产系统,具备快速响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能力。FMS 通过中央计算机统一调度,自动调整加工顺序和工艺参数,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制造需求,显著提升生产的灵活性和资源利用率。在柔性制造系统中,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协同工作,实现物料的自动输送、装夹和加工,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生产效率[3]。无人化车间则是在 FMS 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现了全天候无人值守的智能制造环境。无人化车间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与维护管理,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和生产风险。

五、结论

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加工精度和产品一致性,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检测系统及柔性制造系统的融合,推动了机械加工向智能化和无人化方向发展。然而,自动化推广过程中仍面临技术集成复杂和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应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推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机械加工制造的绿色、高效和智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维.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5(8):228-230.

[2]包丽丽.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J].模具制造,2024,24(3):161-163.

[3]闫西强,闫玉峰,闫鹏超.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J].模型世界,2024(1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