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

作者

范爱琳

乐山高新区嘉祥外国语学校 6140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小衔接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幼儿园和小学是儿童教育生涯中的两个重要阶段,衔接是否顺利,直接影响着儿童能否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探索幼小衔接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幼小衔接的理论基础

1.1 幼小衔接的理论框架

幼小衔接理论基础一是儿童发展连续性与教育阶段性的辩证关系;二是从发展心理角度,5-7 岁是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的重大过渡期,这期间的平稳过渡决定着今后的学习;三是从生态系统理论角度出发,幼小衔接必须重视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四是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衔接教育要关注儿童的潜力发展水平。最后从教育部2022 年发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良好的衔接教育要覆盖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以及学习准备,即“四位一体”的理论框架。北京市某区跟踪发现,系统接受衔接教育的儿童入学适应期平均缩短了 3-4 周。

1.2 幼小衔接的相关理论探讨

从教育学角度来讲,幼小衔接包含课程连续性理论,渐进式适应理论等诸多理论支撑,课程连续性理论表明幼儿园与小学课程应当存在逻辑递进联系,而不是断层式跳跃,上海市一项历时 3 年的追踪调查表明,采用渐进式课程衔接的学校,新生学习焦虑发生率下降 42% ,渐进式适应理论提倡通过阶段性调整来让儿童适应新环境,神经科学显示,5-7 岁孩子大脑前额叶发育处于关键时期,恰当的衔接教育有益于执行功能发展,芬兰教育专家提出的“软着陆”模式认为,入学过渡应是自然而然,逐步完成的过程,此观点已被 OECD 国家普遍接纳。

2 幼小衔接中的常见问题与困难

当下幼小衔接工作遭遇诸多难题,据调查,大概有 65%的家长存在“抢跑”心态,太早地开展学科知识的灌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某省教育厅 2023 年专门检查时了解到,12%的幼儿园违规设拼音,算术之类的课。从儿童角度来看,大约 30%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入学适应难题,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变得紧张等等,教师方面,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育理念以及方法缺乏足够认识,某市做调研时得知只有40%的教师受过衔接方面的系统培训,家校协同方面,缺少完善的沟通机制造成教育力量薄弱,课程衔接断层现象比较严重,某个研究追踪 500 名孩子时发觉,从游戏为主骤然变到课堂为主,致使 23% 的孩子对学习产生挫败感。

3 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

3.1 家庭教育的准备与支持

家庭是幼小衔接的第一阵地,建议家长在大班下学期开始慢慢给孩子建立规律作息,据某实验项目统计,有稳定作息习惯的孩子相比无规律的孩子上课专注力提高了 35% ,通过亲子阅读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每天 20分钟共读可以使孩子的词汇量提升 40% ,倡导孩子自立,比如整理书包,调查得出自理能力强的孩子适应速度快2 倍,不提倡超前教育,心理研究表明超早的机械教育会损害学习兴趣,要创造好的入学期许,可以带孩子逛学校,认识校服等等降低陌生感,北京市某示范校的“家长学堂”项目让家长科学育儿的知识知晓率从原来的 58% 提高到 89% 。

3.2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调整优化策略

幼儿园要重点发展儿童基础素养,某省教育厅推广“三准备”模式(心理准备、能力准备、习惯准备),效果显著,增加持续性活动时间,慢慢把集体活动延长到 30 分钟,跟踪数据表明这样能让孩子课堂持久性提高 28% ,做前书写活动,比如画线,涂鸦等,有个实验表明这样做能让握笔姿势正确率提升 50% ,发展任务意识,用值日生之类制度来加强责任感,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合作游戏让解决冲突的能力提高 60% ,有个优质园所的“小学体验日”活动,有效地降低了 78% 儿童的入学焦虑,格外看重守护好奇心,有个研究显示,保存探究欲望的孩子以后的成绩更好。

3.3 小学教育的过渡策略

小学要积极对接幼儿园教育方式,某实验校实行“渐进式课表”,开学第一月每天安排 1 小时游戏活动,让儿童喜欢上学的比例达到 95%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某校把故事、游戏融入课堂,参与度提高 40% ,创建温暖的师生关系,教师微笑的频率和儿童适应的速度成正比( ,r=0.62 ),改变评价方式,某校用“成长树”取代分数评价,学习焦虑下降 55% ,营造友好的物理环境,比如设置“安静角”等等,观察研究显示这能帮助 25%的敏感儿童顺利过渡,重视个体差异,美国 NIEER 的研究表明个性化的支持可以减少 68% 的适应困难儿童。

3.4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与培训策略

加强教师专业能力是衔接质量关键,某师范学院“双向浸入式”培训使教师跨学段理解度提升 75% ,建立联合教研制度,某区每月一次幼小教师交流使教学策略适切性提升 60% ,开发衔接指导手册,某省教育厅《科学衔接指南》覆盖 92% 学校,开展行动研究,某实验项目课例研讨解决具体问题使教师专业自信度提升 50% ,重视观察评估能力培训,某研究显示经过培训教师能更准确识别儿童需求(识别率由 45% 升至 82% ),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某市“衔接教育工作室”有可推广成果,国际经验表明持续专业发展投入可使衔接质量提升 3-5 个等级。

结语

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牵涉到家庭、幼儿园、小学和教师等诸多方面,通过家庭教育积极筹备并予以支撑,幼儿园教育活动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良,小学采取恰当的过渡策略,教师自身不断改进提升,我们就可以给儿童营造出一个更为顺畅,更为和谐的衔接环境,以后,幼小衔接工作还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加大实践探究力度,持续更新衔接形式和办法,力求更好地助力儿童全面成长,社会各界也应当给予更多重视和扶持,一起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郭阳芳.幼儿园中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才智,2020(12):171.

[2]林彬.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问题反思及优化方式探索[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0,49(1):195.

[3]孙明珠.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51.

[4]李英波.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