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蜗牛之壳绘五峰之美
唐斯琦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小学 443400
一、研究背景与课程设计意图
1.1 教育背景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五峰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织锦、竹编技艺等),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较为浅薄。同时,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仍需通过协作与创新解决。
1.2 课程设计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蜗牛特征,掌握纸艺制作技法,设计具有本土特色的花纹。
情感与品格:通过蜗牛故事,渗透“坚持不懈”的精神,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时脚踏实地、耐心坚持。
文化与审美:引导学生从五峰本土文化中汲取灵感,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课程实施过程与本土文化融合
2.1 跨校协同,打破地域界限
课程以“同上一节美术课”为形式,联合采花小学、升子坪小学,通过 AI 智慧研训平台互动、资源共享实现教学协同。这一设计既解决了山区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也强化了学生对五峰全域文化的认知,体现教育公平的实践价值。
2.2 文化浸润,激发创作灵感
自然元素融入设计:通过视频展示五峰绿茶茶园、层叠山峦等自然景观,引导学生将本土元素转化为蜗牛壳花纹。例如,学生用“茶叶螺旋纹”“山峦波浪线”装饰蜗牛,将自然之美与艺术表达结合。
非遗技艺渗透技法:在蜗牛壳“连续、重复”的纹样设计中,隐含土家织锦的“斜纹编织”原理,让学生在无意中接触非遗技艺,培养对传统工艺的审美感知。
2.3 问题解决,培育实践品格
动手实践中的思辨:学生通过分组探究“纸条卷曲圈数”“回形针固定技巧”等工艺问题,在试错中理解结构原理,锻炼逻辑思维与协作能力。
“蜗牛精神”的具象化:通过蜗牛故事与学生生活场景的类比(如克服学习困难、坚持练习才艺),使“坚持不懈”的品格教育自然融入艺术创作过程。
三、教学反思与成效分析
3.1 实践亮点
文化传承的趣味性:学生作品中“绿茶花纹蜗牛”“山水纹蜗牛”占比达 78% ,表明本土文化元素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
品格教育的隐性渗透:课后访谈中,92%的学生能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像小蜗牛一样坚持”,证明课程实现了价值观的迁移。
跨校协作的创新价值:远程互动环节中,学生通过视频展示作品、互评交流,打破了空间限制,促进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
3.2 待改进之处
技术瓶颈:部分乡村学校网络延迟影响互动流畅度,需优化视频平台选择与预案设计。
文化深度不足:蜗牛壳纹样设计可进一步结合土家“西兰卡普”织锦的图腾符号,增强非遗元素的显性呈现。
四、结论与展望
本土文化是美育的“活教材”:五峰的山水、物产、技艺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既能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又能赋予课堂独特的地方特色。
品格教育需“润物无声”:将“坚持、耐心”等品质融入故事、任务与评价中,比说教更具实效性。
跨校协作需技术与策略并重:需完善信息化设备保障,同时设计更清晰的协作流程,确保城乡学生在参与度上平等。
未来,计划进一步挖掘五峰非遗资源(如傩戏面具纹样、草把龙编织技法),开发系列地本化课程,推动美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文化多样性宣言[M]. 2001.
[3]刘健. 基于地本课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 2020(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