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作者

霍小舟 吴稼葆 葛长乐

大连医科大学

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使命【1】。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思政课教师则侧重于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往往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未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因此,深入研究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2.1 职责划分模糊,协同意识淡薄

在部分高校中,虽然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有大致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职责边界不够清晰。一些工作既可以由辅导员完成,也可以由思政课教师承担,导致出现相互推诿或重复劳动的现象。同时,部分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认为各自做好本职工作即可,忽视了两者协同合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主动寻求合作的意愿,使得协同育人难以有效开展【2】。

2.2 沟通机制不畅,信息交流不足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中缺乏常态化、制度化的沟通交流渠道。由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间的差异,两者之间很难有充分的机会进行深入交流【3】。这就导致辅导员不了解思政课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进度,思政课教师也不清楚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问题,无法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评价激励缺失,协同动力不足

目前,高校对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相对独立,主要侧重于各自的工作领域,缺乏对协同育人工作的专项考核和激励机制。即使两者开展了协同育人工作,其成果也难以在考核评价中得到充分体现,无法有效激发他们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协同育人工作难以持续推进。

3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意义

3.1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思政课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辅导员则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3.2 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协同育人模式有助于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部门壁垒和学科界限,促进不同岗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4】。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合作能够带动其他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和保障。

3.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辅导员能够从思政课教师那里学习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思政课教师则可以通过与辅导员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思想动态,丰富教学案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种相互学习和交流有助于促进双方的专业发展,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策略

4.1 课程教学协同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提前与辅导员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热点,将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辅导员则可以协助思政课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协同,共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2 日常教育协同

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性思想问题或心理困惑时,可以及时与思政课教师沟通,邀请思政课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或辅导活动【5】。思政课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辅导员提供理论指导,帮助辅导员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双方可以共同组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3 科研协同

鼓励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开展科研合作,围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科研合作,深入探讨协同育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总结协同育人的经验和方法,为协同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6】。同时,科研成果也可以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5 结论

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构建全员育人格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当前协同育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搭建协同平台等创新路径,以及在课程教学、日常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实践策略,能够有效构建高效的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协同育人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学生成长的新特点,持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苏李杰,谢伦晞.高校“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研究[J].吉林教育,2023(32):91-93.[2]李正超.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0.[3]聂斌,白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4):31-33.[4]郭文刚,刘永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创新研究[J].高校辅导员,2024(3):60-65.[5]赵佳慧.新时代视阈下辅导员职业能力“教育性”特点的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4):63-65.[6]任捷雅,秦豫晋,代安琼.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24,45(16):81-83.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高校思政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课题编号:L20BSZ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