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共图书馆档案数智化建设策略研究

作者

李延延

西安市临潼区图书馆 710600

引言: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效、精准信息服务的需求。因此,推进公共图书馆档案数智化建设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解决当前档案管理困境的关键举措。

一、公共图书馆档案数智化建设现状分析

目前国家层面将数字档案建设纳入档案信息化战略,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响应,制定数智化转型规划。文旅融合政策也在推动图书馆拓展文化服务功能,强化档案资源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学旅游中的应用。多数图书馆已完成纸质档案的数字化转化,建设数字资源库,配备云计算、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但由于技术更新迭代快,部分图书馆缺乏资金支持,难以持续升级智能系统与设备,且核心技术依赖外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如中文信息处理、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仍需突破。

二、公共图书馆档案数智化建设内涵

公共图书馆档案数智化建设是指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以智能化技术为驱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创新服务,构建集数字化采集、智能化管理、网络化共享于一体的现代档案管理体系。具体为:将纸质、实物等传统档案转化为数字形态,通过高扫、OCR 识别等技术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与标准化处理,形成可共享的数字资源库;应用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档案的自动分类、智能检索、精准推荐及动态监控,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智能化水平;依托云计算与网络平台,构建跨区域、跨机构的资源共享体系,打破信息孤岛,促进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利用;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个性化推荐、自助服务终端、数据可视化等工具,提升公众获取档案信息的便捷性与体验感[1]。

三、公共图书馆档案数智化建设策略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图书馆档案数智化依赖实时数据交互与远程服务,网络设施需具备高带宽、低延迟、高稳定性。建议升级内部局域网,接入千兆光纤,支持大规模数据传输;在馆内布设 5G 基站,满足移动终端与物联网设备的高速接入需求。同时部署智能传感器网络,提供设备状态监测、环境调控、人流分析等功能,实现无缝衔接,为智慧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在硬件方面,可配置新一代自助借还书机、智能档案检索终端,集成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等技术,简化用户操作流程。采用 RFID 标签对档案进行定位跟踪,实现自动盘点、智能定位,减少人工管理成本,提高档案查找效率。利用智能书架实时监测档案状态,结合移动机器人完成档案搬运、上架任务,提升库区管理自动化水平。此外,还需建设数据中心,提供弹性计算、存储资源,支持 PB 级档案数据的存储与快速检索功能。

(二)促进资源共享

针对当前公共图书馆在资源共享中仍面临分类标准不统一、共享平台不完善、隐私保护不足等问题,需构建系统化的建设策略,以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为核心,促进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利用。首先夯实资源共享基础,采用智能扫描、光学字符识别(OCR)、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档案资源的高效数字化转化,并建立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对文本、图片、音视频等资源进行科学分类与标注,为跨库检索与共享奠定基础。然后构建可持续的共建共享机制,与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博物馆等建立联盟机制,实现资源互补与协同管理。并制定资源共享协议,明确版权归属、利益分配与责任划分,确保合作的长效性。

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为例,图书馆系统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区县级图书馆,构建“智慧图书馆联盟”平台。打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专业机构的资源库,采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资源权属与使用痕迹,确保版权合规。通过用户画像与借阅行为分析,系统自动识别高频需求资源,优先在联盟内调配。例如,针对古籍修复专业书籍需求,平台从高校图书馆调拨稀缺资源至区级馆,满足读者需求,实现了数智化资源共享。

(三)深化智能服务

自助借还书机、移动APP、智能推荐系统等应用的普及使得公共图书馆在数智化转型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面临数据孤岛、服务同质化等问题,限制了智慧服务的发展。基于此,公共图书馆应构建智慧服务技术体系,首先引入物联网技术,部署智能传感器、RFID 标签等,实时定位档案资源,进行环境检测,保障档案安全。同时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用户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精准识别读者需求,优化资源配置[2]。

以佛山市图书馆为例,作为国内较早探索数智化转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主要将网借服务进行了升级,读者通过APP 下单后,系统自动匹配就近图书并调度物流,实现 1 小时内送书上门,其服务覆盖全市社区,触达率提升至 95‰ 。同时搭建了市民家藏图书共享系统,市民可上传闲置书籍供他人借阅,激活社会资源,平台上线半年累计共享图书超 5 万册。

(四)完善管理体系

在公共图书馆档案数智化建设过程中,纸质档案与数字资源并存,格式多样、标准不一,且部分图书馆数字化技术停留在基础阶段,缺乏智能分析、个性化推荐等深度功能,导致传统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动态数据环境,存在电子文件分类混乱、存储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需要完善管理体系,构建智慧化管理框架。首先建立档案数字化采集、存储、共享的标准规范,确保数据兼容性与互通性。然后整合云计算与物联网技术,构建涵盖资源采集、加工、存储、发布的数字化资产管理平台,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管理。

(五)筑牢安全防线

公共图书馆档案数智化建设过程中,用户数据隐私泄露、网络攻击、系统漏洞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筑牢安全防线,维护公众权益与社会信任。首先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明确用户数据采集、存储、使用、删除的全流程规范,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仅收集必要数据,避免过度采集。并制定网络安全责任制,细化岗位职责,将安全措施嵌入业务流程,定期审查制度执行效果。在技术方面采用高强度加密算法保护用户数据,确保数据在传输与存储中的机密性。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拦截恶意攻击。最后可建立分布式备份系统,采用 RAID 技术保障数据冗余,确保数据丢失后快速恢复。

结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深化智能服务等多项建设举措,数智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档案管理的精准性与高效性,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有助于最大化利用档案资源,推动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此外,数智化建设还能够促进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陈丽萍.面向公共服务的公共图书馆档案数智化建设[J].嘉应文学,2024,(16):134-136.

[2]黄冬梅.数智化引领公共图书馆共同体建设探析[J].文化月刊,2025,(0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