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葛晓宏
中共临汾市委党校 041000
一、引言
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其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科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 这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发展格局下,充分发挥县域产业优势,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县域通过发挥自身资源、区位等优势,培育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同时,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也逐步提升,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但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显著,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发达,产业结构较为优化,而中西部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层次较低,主要依赖传统农业或资源型产业。
(二)面临挑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县域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某一传统产业,抗风险能力弱。以农业大县为例,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附加值低,主要以初级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工业方面,一些县域工业企业多集中在资源开采、粗加工等领域,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大,且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度不高,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效应。在服务业方面,县域服务业发展滞后,主要以传统的商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发展不足,难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
2.创新能力不足。县域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投入少、创新人才匮乏的问题。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企业盈利能力有限,难以承担高额的研发投入,导致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缓慢。同时,县域在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方面面临较大困难,与大城市相比,县域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发展机会等缺乏吸引力,优秀人才不愿到县域就业创业,企业内部创新活力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创新升级。此外,县域内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无法将外部创新资源有效引入县域产业发展中。
3.要素集聚困难。资金方面,县域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机构对县域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限,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土地要素方面,随着县域产业发展需求增加,土地指标紧张,且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存在闲置浪费现象,影响了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劳动力要素方面,县域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劳动力短缺,特别是熟练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匮乏,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也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此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虽有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聚焦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实践路径
(一)精准定位产业优势
1.深入挖掘特色资源。县域应全面梳理本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深入挖掘具有独特性和市场潜力的资源优势。同时,要结合市场需求,对资源优势进行评估和筛选,确定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特色资源,并以此为依托培育主导产业。
2.分析产业发展基础与趋势。对县域现有产业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各产业的规模、结构、技术水平、市场竞争力等情况,找出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同时,密切关注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新兴技术和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机遇,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3.明确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明确县域主导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导产业应具有较强的带动性和辐射力,能够拉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在明确主导产业定位后,要制定详细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步骤,确保产业发展有序推进。
(二)推动产业融合创新
1.加强产业内部融合。以主导产业为核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在农业领域,鼓励农产品种植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工厂的无缝对接,提高农产品加工原料的质量和稳定性。在工业领域,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推动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加强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2.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立足县域产业基础,积极探索 “农业 + 工业 + 服务业” 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推动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将农业资源转化为工业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促进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业科技服务等新业态。此外,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大对县域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为县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县域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现代化水平。在交通方面,加强县域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完善县域内部交通网络。在通信方面,加快推进 5G 网络、光纤宽带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县域信息化水平。在能源方面,加强能源供应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在水利方面,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
2.优化营商环境。深化 “放管服” 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推行 “一站式” 服务、“一网通办” 等政务服务模式,减少企业办事环节和时间成本。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机制,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此外,加强政策支持,制定出台有利于县域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的人才政策,加大对县域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在人才引进方面,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子女入学优惠、科研启动资金等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技术专家、创新团队到县域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县域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此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在县域产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靖继鹏,张海涛,赵筱媛.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及产业发展模式[J].经济纵横,2014,(8):25-27.
[2]石培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调查[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5):72-76.
[3]胡晋青.山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2):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