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大学生“躺平”现象的成因及思想政治引导路径研究
元礼娜
长春人文学院
“躺平”一词最早兴起于网络语境,意指个体主动放弃社会竞争和主流成功标准的追求,采取消极应对的生活和价值态度,这种现象反映出青年一代的心理压力、价值困惑及现实焦虑。在民办高校的学生中,由于社会期待、教育资源等因素交织影响,该现象更显突出。通过对若干民办高校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可以初步归纳出“躺平”现象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学生在学业态度方面普遍对课程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目标不明确。面对作业任务,普遍缺乏深入思考和主动钻研的精神。在考试准备上更多依赖“刷题套路”或购买代写服务,知识掌握流于表面,缺乏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学习状态反映出学生学习目的的功利化与形式化倾向,是“躺平”思维在学术领域的直接投射。
不少学生在职业发展层面对未来缺乏清晰规划与目标,处于被动等待或刻意回避的状态。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就业压力大,他们对“毕业即失业”的焦虑感加剧,却缺少转化焦虑为行动力的能力,最终形成消极的自我设限。这种职业回避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折射出教育体系与社会预期之间的结构性错位。
部分学生在价值认同方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奋斗目标乃至社会制度产生怀疑,甚至陷入对人生目标和社会规则的否定态度。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极易导致自我认同危机,进一步削弱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社会归属感。
“躺平”现象的多维度表现直接反映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形式与效果方面所面临的新挑战与结构性短板,这一现象亟需学校管理者、教师队伍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系统反思当前育人机制,并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对策与路径。
二、“躺平”现象的成因分析
“躺平”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内外部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是青年个体对现实社会压力、自我认同困境以及价值体系重构过程中的一种心理与行为应对机制。在民办高校学生群体中,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深层次的社会结构与教育问题。
(一)社会结构性压力加剧
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资源较为有限的民办高校学生,普遍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结构性焦虑”。许多学生认为,即使付出巨大努力,所能获得的回报也未必理想,导致他们主动选择“低欲望生活”或“及时行乐”,以规避风险和失望。这种“理性逃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社会不确定性的适应性策略,但也形成了对“奋斗价值”的系统性怀疑。
(二)学校育人功能的错位与不足
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部分民办高校在课程设置、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一方面,学校过于注重就业导向与市场需求,课程安排偏向技能型与操作型,忽视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的内在建构;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多以政治说教为主,难以形成学生真实认同与情感共鸣。这种“价值真空”使得学生在精神层面缺乏引领,也无法在教育过程中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与社会使命感。
(三)网络文化“亚文化”渗透日益增强
在移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青年学生日常信息获取与情感表达更多依赖于各类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而其中盛行“亚文化”表达,正在悄然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些网络话语以轻松、讽刺和自嘲的方式建构了一种对主流成功学的反叛姿态,对认知尚未稳定、现实体验有限的青年群体而言,削弱了传统教育中理性、自律、奋斗等价值的吸引力。
“躺平”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个体在社会结构压力下对意义的重新建构未能得到有效引导与支持。
因此破解“躺平”问题,不能仅靠训诫式的劝导或制度层面的制约,而需要多方合力,从结构性、系统性、文化性的视角出发,重构青年成长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价值引导机制。
三、思想政治引导的路径机制分析
面对“躺平”现象所暴露出的青年学生价值迷失、心理困顿与行为消极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亟需从理念到机制进行系统性转型,摆脱“说教式”“灌输式”的传统模式,转向更具生成力与互动性的“对话式”“体验式”路径。唯有建立以共情为基础、以生成认同为导向、以支持机制为保障的综合育人体系,方能有效回应“躺平”背后的教育困境。
(一)心理支持机制:重建自我认同与成长信心
“躺平”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学生在面临现实挫折时缺乏足够的心理弹性与认知支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推进。一方面,加强心理课程体系建设,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力量,常态化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学生识别情绪、调节焦虑、重建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育心”能力,促使其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生心理发展的“陪伴者”“引导者”与“赋能者”。
(二)制度保障机制:强化育人系统协同联动
思政教育要走出“边缘化”“孤岛化”困境,必须依托制度机制推动资源整合与力量联动。学校应进一步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强化党团组织、专业教学、学生管理、服务支持等多部门协同,在课程思政建设、校园生活引导、学生发展服务中形成贯通机制。同时,建立学生发展支持中心,整合学业辅导、职业规划、心理干预、社会实践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成长支持平台,缓解其“未来焦虑”,增强系统性安全感。
(三)文化浸润机制:营造高质量校园精神生态
价值塑造不仅依赖课堂和制度,更植根于日常文化环境之中。学校应充分发挥校园原创文化精品的教育功能,支持学生社团、艺术活动、实践项目的发展,鼓励学生通过校园剧表演、主题展演等形式表达情感思考与社会认知,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与行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唯有在路径上实现从“教化”到“生成”、在机制上实现从“孤立”到“整合”、在内容上实现从“说理”到“共情”的整体跃迁,方能在“躺平”现象蔓延的背景下重塑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与积极人生观。
四、对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建设“反躺平”典型引导机制:发掘并宣传奋斗故事、基层就业榜样与创业先锋人物,构建榜样力量。
组建跨学科教师协同团队:统筹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联合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
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转型:将学生发展放在学校治理核心位置,引入学生参与治理机制,提升其责任感与归属感,激活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杜飞.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3,40(03):93-96.
[2]罗仲尤,邹德萍.思想政治教育转化属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4):126-130.
[3]向嘉欣.从“躺平”到“觉醒”:思政课如何解答青少年的精神困惑[N].企业家日报,2025-05-26(006).
作者简介:元礼娜,女,1981.05,朝鲜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论文出自 2024 年“吉林省青少年发展研究计划”两院四中心专项,课题编号: 2024jqy-1s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