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

作者

席佳闻

重庆正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贯穿项目立项至竣工全过程,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决定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本文立足工程造价全过程的阶段特征,从设计、招投标、施工和结算各环节探讨风险的类型与成因,剖析造价波动的管理薄弱点,结合典型实践路径提出系统的控制对策。通过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强化动态监测与信息联动,为提升造价管理的精度与稳定性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依据,推动工程造价管理走向精细化与系统化发展。

关键词: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风险控制

一、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中的风险特征识别

(一)设计阶段概算偏差引发控制失效风险

设计阶段作为工程造价控制的初始环节,其成果质量直接关系后续造价管控的准确性与可行性。在概算编制过程中,设计单位对工程范围、施工工艺与材料规格的掌握存在不确定性,易造成成本估算偏差。当设计方案变更频繁或缺乏工程经济性分析支撑时,初步概算难以反映真实投资水平,导致后续预算编制缺乏准确依据。在概算文件使用中,若项目建设单位未对设计文件实施有效审核和风险预判,将导致后期施工阶段出现重大成本超支隐患。缺乏完整设计深度也会影响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精度,最终传导至结算阶段形成纠纷与索赔。

(二)招投标环节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易发性

招投标环节是工程造价风险转移与分担的关键节点,在该过程中容易因信息披露不充分、投标单位理解偏差或评标规则模糊而引发造价风险。若招标文件中工程量清单不详、技术条款不明确,将使投标单位无法准确测算成本,产生报价失真现象。在评标过程中,若未能有效识别低价中标背后的潜在施工风险,项目实施阶段将面临合同履行难度加大与质量管控薄弱的双重问题。项目管理方若对投标策略及其风险未作充分分析,也容易引发合同签署后的经济纠纷,增加控制难度。

(三)施工阶段造价失控与合同管理漏洞的关联性

施工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环节,其风险控制直接决定最终造价的合理性与合规性。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常因现场条件变化、图纸深化不足或施工组织不合理而导致追加签证与合同变更频繁发生,形成成本叠加效应。项目管理单位若未建立系统的工程量变更审批机制,将使预算控制形同虚设。施工单位若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进行隐性增项,亦将增加管理难度。此外,施工进度滞后与材料价格波动均会对成本控制目标造成冲击,若缺乏合同执行监督与付款节奏调控手段,将进一步放大资金风险。

二、全过程造价管理中的风险控制路径分析

(一)基于阶段逻辑构建造价风险识别体系

全过程造价风险控制应以项目阶段划分为依据,建立多维识别框架。在项目立项阶段,需对项目规模、资金来源、政策变动等宏观变量进行识别,提前设定可接受的投资预期。在可行性研究与初步设计阶段,应聚焦于工艺选择、技术路线、设计边界与估算方法的合理性,避免方案不实或估算失真。在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要结合清单编制与控制价生成进行误差校核,识别量差与计价偏差。在施工阶段,则需通过进度与成本双维度监测发现造价异常的初始信号,在结算阶段通过过程成本累计与合同条款核对提前识别风险项。该识别机制需与信息系统联动,通过数据可视化方式动态反映风险指标变动趋势,增强管理人员的决策预警能力。

(二)强化设计与施工衔接中的成本信息透明机制

造价控制中的风险往往源于设计与施工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在设计阶段,应引入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参与技术评审,对图纸中的用料规格、结构方案与施工工艺进行经济性比选,减少设计冗余与非经济性构造。同时,应在设计交底与图纸会审阶段充分沟通施工技术细节,明确工程量计量原则与界面责任划分,避免后期因理解偏差产生合同争议。施工阶段,应实现设计变更全过程的成本评估机制,对每一次技术调整进行事前审核与事中控制,避免预算突破与资金浪费。通过BIM技术与造价平台集成,实现图纸、模型与计价数据三维联动,提升各方成本数据的可视化水平,为施工过程中的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增强各参建方之间的信息对称性,降低因误解与误判带来的风险积累。

(三)引入动态成本管理方法提升控制响应效率

静态预算编制无法满足复杂工程环境下的成本控制需求,动态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将施工实际进度、合同履约情况与财务支付节奏进行同步监控,实现造价实时调整与预警。实施过程中,应搭建进度—成本—合同三维协同平台,将施工日志、进度节点与资源消耗关联建模,形成可追溯的成本路径图。项目管理单位通过每日成本数据的滚动分析,可及时发现偏离趋势并采取应急调控措施。在付款审批过程中,通过对合同条款履行状态与实际完成产值进行数据比对,严格控制进度款拨付节奏,有效防止超额支付与虚假计量风险。对于复杂项目,应引入成本偏差分析与动态预算调整机制,将施工过程中不可预见事项纳入控制范围,确保造价控制与项目执行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四)建立全过程合同管理与造价联动控制机制

合同管理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要制度保障,其内容应覆盖风险转移、付款节点、索赔管理与履约保障等方面。在合同编制阶段,应明确各类风险事件的界定与处理流程,设定变更审批的权限边界与时间节点,确保合同执行过程具备灵活性与可控性。执行过程中,应设立专门的合同履约跟踪小组,对施工合同、材料采购合同与分包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通过合同绩效考核手段发现违约行为并及时纠正。在造价控制方面,合同条款应与付款机制、竣工结算、审计制度紧密挂钩,构建从招标、履约到结算的全过程闭环控制体系。项目管理方应构建由合同、财务与工程数据三位一体的风险控制模型,确保成本管理措施与合同责任主体同步落实,从而提升项目造价控制的完整性与执行力。

结束语: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对项目经济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从风险识别与控制的角度,围绕设计、招投标、施工与结算等阶段剖析了风险类型与成因,并提出系统性的控制策略。在数字化、精细化管理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工程造价管理需转向信息驱动、联动响应与制度保障并行的综合路径,才能实现对全过程成本的有效控制,推动项目管理水平不断迈向科学化与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刘志远.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中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对策研究[J].工程经济,2023,43(02):57-60.

[2]陈颖.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控中的合同与变更管理研究[J].建设造价,2023,41(05):42-46.

[3]张雷.信息化背景下工程造价动态控制路径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45(0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