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运动损伤康复中物理治疗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曹臣星 曹泰峰

1.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530 2.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6

摘要: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运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日益增多,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物理治疗技术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详细阐述了热疗、冷疗、电疗等物理治疗技术的分类与原理,分析了其在软组织损伤、骨关节损伤和神经损伤等不同类型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了影响物理治疗技术应用效果的因素及优化策略,旨在为运动损伤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运动损伤;物理治疗技术;康复效果

引言

运动损伤不仅影响运动员的竞技表现,还对普通运动爱好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运动损伤患者恢复运动功能、重返正常生活至关重要。物理治疗技术作为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它通过利用物理因子,如热、冷、电、光、声等,对人体进行作用,达到缓解疼痛、消肿、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的目的。

一、物理治疗技术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分类与原理

1.1 热疗技术

热疗技术通过运用高于人体正常体温的物理因子,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以实现治疗目的。常见方式包括热敷与红外线照射。热敷多采用热毛巾、热水袋等,将热量传递至人体。其原理基于热传导机制,热量促使局部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扩张。研究表明,热疗后局部血流量在短时间内可显著增加 20% - 50% 。丰富的血液供应加速炎性渗出物的代谢与吸收,减轻肿胀。同时,热还能降低感觉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干扰疼痛信号传导,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此外,温度升高提升了组织细胞内酶的活性,加快代谢速率,为损伤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提供充足物质与能量,如在肌肉拉伤康复中,能有效促进淤血吸收,加快愈合进程。

1.2 冷疗技术

冷疗利用低于人体体温的物理因子发挥作用,常用冷敷、冰敷等手段。冷敷通过冷毛巾、冰袋接触皮肤实现,冰袋中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热量,使局部温度迅速降低。冷刺激促使血管收缩,管径可缩至原管径的 50% - 70% ,减少出血与组织液渗出,从根源上减轻肿胀。低温还能降低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抑制神经冲动发放,降低神经敏感性,达到镇痛效果。尤其在急性运动损伤早期,如踝关节扭伤后的 48 小时内,及时冷疗可有效减少组织损伤后的继发性肿胀,为后续康复创造有利条件,阻止损伤进一步恶化。

1.3 电疗技术

电疗借助不同类型电流与电磁场治疗疾病,涵盖低频、中频、高频电疗。低频电疗使用频率在 1000Hz 以下的电流,通过电极片与人体皮肤接触,电流刺激神经肌肉接头处,引发肌肉规律性收缩。这种收缩模拟正常运动时的肌肉活动,改善肌肉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输送,预防因长期不活动导致的肌肉萎缩。例如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可促进神经轴突再生,重建神经肌肉联系,恢复肌肉功能。中频电疗采用 1 - 100kHz 频率电流,其电流能深入皮肤到达深部组织,刺激肌肉产生收缩与舒张。同时,通过对神经末梢的刺激,释放内啡肽等镇痛物质,发挥镇痛作用,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高频电疗运用频率大于 100kHz 的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内部产热,促进深部组织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常用于治疗深部组织损伤与慢性炎症,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与愈合。

二、物理治疗技术在不同类型运动损伤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2.1 软组织损伤

2.1.1 软组织损伤的特点与康复需求

软组织损伤在运动损伤范畴中占据极高比例,据权威运动医学统计数据显示,约 70% 的运动损伤属于此类,涵盖肌肉、肌腱、韧带以及筋膜等关键部位。其特点鲜明,受伤瞬间,疼痛即刻来袭,疼痛程度因损伤严重程度而呈现显著差异。轻度拉伤时,患者常感隐痛,可勉强维持部分活动;严重撕裂或断裂时,剧痛难忍,严重干扰正常行动。同时,受伤部位迅速肿胀,伴随淤血现象,这是由于局部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所致,致使肢体活动范围急剧受限。例如在篮球运动中,球员频繁的急停、变向动作易引发踝关节周围韧带的扭伤,受伤后踝关节周围迅速肿胀,患者无法正常行走。康复需求刻不容缓,首要任务是快速缓解疼痛与肿胀,减轻患者痛苦,提升其生活质量。

2.1.2 物理治疗技术在软组织损伤康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物理治疗技术为软组织损伤康复带来显著成效。热疗利用热传递原理,提升局部温度,促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扩张,进而加速血液循环。有研究表明,热疗后局部血流量可在短时间内增加 30% - 50%,大量血液涌入损伤区域,能高效带走炎性渗出物,减轻肿胀,同时降低感觉神经末梢兴奋性,缓解疼痛。一项针对 100 例肌肉拉伤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接受热疗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平均较未接受者缩短 2 - 3 天。冷疗在急性损伤初期效果突出,冷刺激使血管收缩,管径可缩小至原管径的 50% - 70%,减少出血与渗出,降低组织代谢率,从而有效减轻肿胀程度。以踝关节扭伤为例,伤后立即进行冷疗,肿胀程度可降低约 40%。电疗中的低频电刺激直接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引发肌肉规律性收缩,改善肌肉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力量,助力患者尽快恢复运动功能。

2.1.3 软组织损伤康复中物理治疗技术的优化策略

为最大化物理治疗技术在软组织损伤康复中的效果,需精准把握治疗时机与方法。在急性损伤期(伤后 48 小时内),冷疗是关键手段,每次冷敷 15 - 20 分钟,每 2 - 3 小时进行一次,并配合加压包扎与抬高患肢,可有效减少肿胀。亚急性期(48 小时 - 2 周),引入热疗,将温度精准控制在 40℃ - 45℃,每次治疗 20 - 30 分钟,每日 1 - 2 次,同时结合温和电疗,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与组织修复。进入康复后期(2 周后),加大电疗强度,配合运动疗法,如开展渐进性抗阻训练,依据患者实际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负荷,持续刺激肌肉生长,全面提升肌肉力量与关节功能,显著提高康复质量,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与运动状态。

2.2 骨关节损伤

2.2.1 骨关节损伤的康复目标与难点

骨关节损伤涵盖骨折、关节脱位等常见类型,其康复目标明确且多元。首要目标是促使骨折部位实现稳固且良好的愈合,恢复骨骼原本的结构完整性与力学强度,这一过程需遵循骨折愈合的生理规律,从血肿机化演进至骨痂形成,最终实现骨痂改造塑形。研究表明,一般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8 - 12 周,期间骨折断端需精确对位对线,以保障骨骼愈合后能正常负重。同时,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度和稳定性也是关键。关节活动度直接影响肢体的运动范围,正常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可达 130° - 150°,而损伤后常大幅降低。关节稳定性关乎关节在运动中的正常轨迹,防止出现异常晃动或半脱位等情况。然而,骨关节损伤康复之路布满荆棘。骨折愈合过程漫长,期间肢体长时间制动,易引发关节周围组织粘连。相关数据显示,制动 4 周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程度可使关节活动度降低 30% - 50%。肌肉因缺乏运动出现废用性萎缩,肌肉力量下降明显,有研究指出,骨折后 1 个月,患肢肌肉力量可下降至健侧的 60%。此外,老年患者或本身存在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骨折愈合速度更慢,并发症风险更高,进一步加大了康复难度。如何在保障骨折愈合的同时,有效预防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成为康复过程中的核心难题。

2.2.2 物理治疗技术在骨关节损伤康复中的作用与效果

物理治疗技术在骨关节损伤康复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发挥着多方面积极作用。热疗通过温热效应,使局部血管扩张,显著改善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研究表明,热疗后骨折部位血流量可增加 40% - 60%,为骨折愈合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和氧分,加速骨折愈合进程。例如,在一项针对 100 例四肢骨折患者的研究中,接受热疗辅助治疗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缩短 1 - 2 周。电疗中的中频电疗可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缓解疼痛。其电流能深入组织,刺激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等镇痛物质,减轻患者痛苦。低频电刺激则专注于刺激肌肉收缩,预防肌肉萎缩。在骨折固定期间,对未固定关节进行低频电刺激,可使肌肉萎缩程度降低约 40%,维持肌肉力量。

2.2.3 骨关节损伤康复中物理治疗技术的综合应用案例

以一位胫骨骨折患者为例,在骨折固定后的早期,采用冷疗来减轻术后肿胀和疼痛。每次冷疗 15 分钟,每天进行 3 - 4 次,有效减少了局部出血和渗出,降低肿胀程度。2 - 3 天后,开始实施热疗,温度设定为 42℃,每次热疗持续 30 分钟,每日 2 次,结合中频电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骨折愈合。拆除固定装置后,积极开展关节松动术,每周进行 3 - 4 次,每次操作 20 - 30 分钟,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同时,配合低频电刺激,刺激小腿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经过 6 个月系统的综合物理治疗,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恢复至正常范围的 90%,肌肉力量恢复至健侧的 85%,能够正常行走、上下楼梯,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和运动能力,充分展示了物理治疗技术综合应用在骨关节损伤康复中的显著成效。

2.3 神经损伤

2.3.1 神经损伤的康复特点与挑战

神经损伤在运动损伤体系里属于较为棘手的类型,虽发生率不及软组织损伤,但其复杂性致使治疗进程艰难。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再生机制近乎停滞,一旦受损,自我修复能力微乎其微,周边神经损伤后,神经纤维再生速率极其缓慢,每日仅能生长 1 - 2 毫米。这种低速率直接导致神经损伤康复需历经漫长周期,短则数月,长则数年。康复期间,除了要全力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恢复其信号传导功能,还得对抗因神经功能障碍引发的系列并发症。有数据显示,神经损伤后若未及时干预,3 个月内肌肉萎缩程度可达 30%,肢体运动功能严重受损,如足下垂、手指屈伸无力等状况频发。同时,关节挛缩风险大增,关节活动范围大幅受限。长时间的康复过程易使患者陷入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漩涡,据调查,约 60% 的神经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康复依从性随之降低,进一步加大康复难度,对医疗团队与患者而言都是严峻挑战。

2.3.2 物理治疗技术在神经损伤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物理治疗技术在神经损伤康复进程中占据核心地位。电疗里的低频电刺激能精准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递质高效释放,推动神经再生进程,显著改善肌肉功能。一项针对 50 例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表明,接受 3 个月低频电刺激治疗后,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平均提升 10% - 15%,肌肉力量测试评分平均提高 15 分(满分 100 分)。热疗通过扩张血管,使神经组织血液供应量提升约 40%,充足的养分输送为神经修复注入强大动力,加速神经功能恢复。在康复中后期,结合运动疗法,为患者量身定制肌肉训练与关节活动方案,能有效提升肢体运动功能。数据显示,历经 6 个月综合物理治疗,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平均提高 20 分(满分 100 分),生活自理能力显著增强,如能独立完成进食、穿衣等日常活动的患者比例从 30% 提升至 60%。

2.3.3 神经损伤康复中物理治疗技术的创新应用

近些年来,创新物理治疗技术为神经损伤康复开辟新路径。经颅磁刺激技术借助磁场刺激大脑神经,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重塑神经可塑性,改善神经功能。在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专项研究里,运用经颅磁刺激结合常规物理治疗,患者运动功能评分相较单纯常规治疗提高约 20%。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步融入神经损伤康复领域,通过构建高度逼真的康复训练场景,极大提升康复训练的趣味性与针对性。患者在虚拟环境模拟日常活动,像行走、抓取物品等,可深度激发神经功能恢复。有报道指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康复训练的患者,在相同康复时长内,康复效果较传统训练提升 30%,不仅缩短康复周期,还提升康复质量,为神经损伤患者重归正常生活带来更多可能,有望革新传统康复模式。

三、物理治疗技术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与优化策略

3.1 患者个体差异对物理治疗效果的影响

患者个体差异在物理治疗效果中扮演关键角色。年龄方面,年轻患者新陈代谢旺盛,细胞修复能力强,面对运动损伤接受物理治疗时,身体对热疗、电疗等刺激响应迅速,能高效促进组织修复,缩短康复周期。与之相反,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血管弹性下降,神经传导速度减缓,不仅对物理治疗的耐受度降低,康复进程也更为迟缓。性别上,女性因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特点,在肌肉力量、疼痛感知等方面与男性有别,治疗反应不尽相同。身体状况同样重要,本身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血液循环与组织修复能力受影响,会削弱物理治疗效果。损伤程度也决定着治疗难度与时长,严重损伤相比轻度损伤,需要更长期、更复杂的物理治疗方案,个体差异使得治疗效果呈现显著不同。

3.2 物理治疗技术操作规范性对效果的影响

物理治疗技术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关联治疗成效。以热疗为例,若温度把控不准,过热易致皮肤烫伤,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会造成二次伤害;过冷则难以激发血管扩张、代谢提升等预期生理反应,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电疗中,电流强度、频率和波形设置不当,会影响神经肌肉刺激效果。比如低频电疗时,电流强度不足无法有效刺激神经肌肉接头,难以引发肌肉规律性收缩,无法达到预防肌肉萎缩的目的;而强度过大,可能导致肌肉过度收缩,引起疼痛甚至损伤。操作时长与间隔时间同样关键,不合理的安排会干扰身体正常修复节奏,只有严格遵循操作规范,精准把控各参数,才能确保物理治疗技术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实现最佳康复效果。

3.3 物理治疗技术与其他康复手段的协同作用

物理治疗技术与其他康复手段协同配合能极大提升运动损伤康复效果。运动疗法是重要一环,在热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后,及时开展针对性运动训练,可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活动度,巩固物理治疗成果。如在骨关节损伤康复中,热疗促进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加速愈合,此时结合关节松动术等运动疗法,能有效预防关节粘连,恢复关节功能。药物治疗也能辅助物理治疗,在软组织损伤早期,非甾体类抗炎药配合冷疗,可强效减轻疼痛与炎症。心理治疗同样不可或缺,运动损伤常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影响康复积极性,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物理治疗与其他康复措施,从身心多维度促进康复进程,全方位提升康复效果。

四、结语

物理治疗技术在运动损伤康复中的效果受患者个体差异、操作规范性影响。与其他康复手段协同作用可优化成效。未来,需关注个体特性,规范操作,强化协同,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精准的康复方案,助力其更好地恢复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何震,周芳,郑家乐,等.运动生物力学视角下的运动损伤康复研究[C]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2024:451-453.

[2]刘喆.运动损伤的康复逆向锻炼[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07):15-17.

[3]兰龙轩,刘叶鑫,黄鑫.探讨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训练的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0):169-170.

[4]葛海英,郭晓东,张伟,等.探讨物理治疗和功能训练在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中的作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22):4249-4251.

[5]陈裔英,乔晋琳,沈红星,等.物理疗法配合运动康复治疗急性肩袖损伤效果观察[J].人民军医,2013,56(08):9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