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杨吟梅

南京江宁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学生层面的问题及对策

五年制高职学生多为中考的失利者,学习基础薄弱、职业认知尚不成熟,这些因素导致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堂学习中面临多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基础薄弱,抽象概念理解困难

网络技术核心内容(如 IP 地址计算、子网划分、路由算法)依赖二进制运算、逻辑推理能力,但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停留在初中水平,难以应对复杂计算。另外,网络设备命令、技术文档多为英文,学生英语词汇量不足,易对术语(如“OSPF”“VLAN”)产生畏难情绪。比如:课堂中常见学生因无法理解“%Invalid next hop address”、“%Incomplete command”等错误提示信息而导致实验任务无法完成。

网络协议(如TCP/IP 分层模型、三次握手)需要抽象理解数据封装与传输过程,但学生更倾向于具象化学习,面对纯理论讲解易产生认知断层。比如:教师用“快递包裹分装”类比数据封装时,学生理解度较高;但脱离比喻直接讲解协议字段,学生普遍反应“听不懂”。

2、学习动机不足,职业目标模糊

学生普遍存在“重实操轻理论”倾向,认为“会接网线、装系统”即掌握核心技术,忽视底层原理(如 ARP 协议、路由表生成机制)对故障排查能力的重要性。五年学制时间长,低年级学生缺乏阶段性目标(如考取 HCIA 认证),高年级学生因就业压力大,易陷入“躺平”或“焦虑”两极状态。

综上所述:“低基础认知能力”与“高抽象技术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冲突是根本症结。学生初中阶段的知识储备与学习习惯,难以支撑网络技术所需的逻辑思维、英语能力及自主学习要求,叠加职业目标模糊与心理韧性不足,最终导致课堂参与低效化。解决路径需从“重构基础衔接课程”“构建阶梯式成就感体系”“强化职业认知教育”三方面切入,逐步弥合能力与需求之间的鸿沟。

二、教师层面的问题及对策

在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层面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以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详细阐述教师层面的问题及其表现:

1、教学内容滞后,与实践需求脱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部分专业教师长期脱离行业一线,教学内容停留在传统网络技术,未覆盖云计算、SDN(软件定义网络)、IPv6 部署等新兴领域。比如:《网络架构设计》课程仍以静态路由配置为核心,未引入企业广泛应用的 SD-WAN 技术。在五年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堂教学中,实验案例多基于模拟器(如 Packet Tracer)预设环境,缺乏企业真实项目(如数据中心网络规划、勒索病毒应急响应)。

2、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不足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通常以单向理论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机会。比如:教师在讲解 TCP 三次握手时,仅通过 PPT 图解流程,学生难以理解协议动态交互过程。

3、评价机制僵化,忽视能力导向

考核以笔试为主(如默写 OSI 模型七层结构),实验评分仅关注“配置结果”而非“排错逻辑”。比如:学生在实验中因拼写错误导致“interface vlan 10”命令执行失败,教师直接扣分,但未评估其通过“show running-config”排查错误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层面的问题本质是“静态知识体系”与“动态技术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僵化、评价机制单一。解决路径需从“强化教师企业实践”“推动课证融通改革”“构建动态教学资源库”入手,促进教师能力与行业发展的同步迭代。

三、课程与资源层面的问题及对策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是五年制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支撑,但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设置滞后、资源匹配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直接制约学生技术能力与岗位需求的衔接。

1、课程体系滞后,与行业需求脱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仍以传统网络技术(如静态路由、交换机基础配置)为核心,对 SDN(软件定义网络)、云计算网络、物联网安全等新兴领域涉及较少。比如:《网络架构设计》课程中, 90% 课时用于讲解物理网络拓扑设计,仅用少量课时提及“云网络 VPC 搭建”。

2、硬件资源陈旧,实验条件受限

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验室仍使用淘汰的 Cisco 2960 交换机、H3C MSR 20-20 路由器,无法支持 IPv6、VXLAN、无线 AC/AP 组网等现代实验。比如: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基于 IPv6的校园网规划”实验,但实验室设备仅支持 IPv4,最终实验沦为“纸面设计”,学生无法实操验证。

综上所述,我们要重构课程体系,可以引入“1+X”证书制度,将华为、红帽等企业认证标准融入课程,增设《云网络技术》《网络安全攻防》等前沿课程。另外,推行模块化教学,按“基础网络→安全运维→云计算”分阶段递进,每阶段配套综合实训项目(如搭建企业级 VPN)。面对学校硬件资源匮乏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虚拟化手段来满足实验实训的需求,如 Pnet 虚拟实验室等。

五年制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问题需通过系统性改革解决,核心在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中心,通过课程重构、资源升级和评价创新,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磊, 张丽华.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3):56-60.

2.李志强. 五年制高职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研究——以计算机专业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40(11): 32-36.

3.赵刚, 刘芳.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 38(5): 198-202.

1 基金项目:2024 年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规划立项课题“五年制高职课堂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践研究——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B/2024/7/024),主持人:杨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