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研发中新型传感器信号采集与融合方法探讨

作者

徐立锦

身份证号:33010619831231361X

引言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电子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物理和化学信号转换为电子信息。随着智能制造、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发展,系统对传感器信号的准确采集与高效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单一传感器采集存在冗余、抗干扰能力差和精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多变量信息的实时分析需求。基于多传感器的信号融合技术成为突破瓶颈的关键。本文重点分析电子研发中新型传感器信号采集与融合技术的发展现状、核心技术及应用挑战,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一、传感器信号采集的技术现状及挑战

当前电子研发中,传感器种类繁多,涵盖压力、温度、湿度、加速度、光学等多个物理量的检测,其信号采集技术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传统采集多采用单传感器直接采集模式,依赖硬件接口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后,进行后续处理。然而,随着传感器数量和类型的增多,采集系统面临着信号多样性、数据量剧增以及传输实时性的严峻挑战。首先,信号本身易受噪声干扰,尤其在工业现场、电磁复杂的环境中,信号质量波动明显,导致采集结果准确性下降。其次,传感器采样频率与数据传输带宽存在矛盾,尤其面对高速动态变化的物理量时,如何保证实时采集成为瓶颈。再者,多传感器采集系统中各类传感器的接口协议、同步时钟及数据格式不统一,给数据融合带来额外复杂度。此外,功耗限制和硬件成本也是实际应用中的重要考虑因素。综上所述,电子研发中传感器信号采集面临着多维度挑战,亟需采用新型采集与融合技术以提高数据质量和系统性能。

二、新型传感器信号采集技术进展

为应对上述挑战,近年来新型传感器信号采集技术不断涌现,包括智能采样技术、低功耗高精度模数转换器(ADC)、多通道同步采集系统及边缘计算节点的集成应用。智能采样技术通过动态调整采样率和分辨率,实现对关键时刻信号的高精度捕获,同时对静态或低变化信号采用低功耗监测,从而优化系统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使用效率。高性能ADC的发展显著提升了信号采集的分辨率和采样速度,结合先进的数字滤波和噪声抑制技术,有效增强了采集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多通道同步采集系统在解决多传感器数据时间对齐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续的数据融合处理提供了准确的时序数据基础,确保数据融合的时效性和精确性。此外,集成边缘计算能力的传感节点能够实现信号的初步处理和异常检测,显著减少了数据传输量,降低了网络负载,同时提升了整个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和智能处理水平。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为满足复杂电子系统中对高质量、多样化传感器信号采集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和技术保障,推动了传感器信号采集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三、传感器信号预处理与特征提取方法

传感器采集的原始信号往往包含大量噪声及冗余信息,直接用于融合处理效果有限。因此,信号预处理成为提升融合性能的关键环节。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滤波(如低通、高通、带通滤波)、去噪(小波变换、经验模态分解)、信号校准及归一化等,以提升信号的信噪比和一致性。特征提取则是从预处理后的信号中抽取对识别或判断任务最有意义的信息,如时域特征(均值、方差、峰值)、频域特征(功率谱、频带能量)、时频特征及非线性特征等。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中,深度学习技术能够自动学习高维特征表示,避免了传统手工特征提取的局限性。合理的预处理与特征提取不仅降低了计算复杂度,还为融合算法提供了更具代表性的输入数据,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四、传感器信号融合算法及实现策略

多传感器信号融合旨在综合各传感器的测量结果,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融合算法按照处理层次可分为数据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数据级融合直接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合成处理,适用于数据类型和采样频率相近的传感器,常用方法有加权平均、卡尔曼滤波及贝叶斯估计等。特征级融合基于各传感器提取的特征进行联合分析,常用技术包括主成分分析(PCA)、支持向量机(SVM)融合及深度神经网络融合。决策级融合则在各传感器独立做出判断后,通过投票、证据理论等方法整合决策结果。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融合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及变换器模型)的多传感器融合逐渐成为热点,实现了对复杂环境下非线性、多模态数据的高效处理。此外,融合系统还需考虑实时性、计算资源限制及系统可扩展性,常借助嵌入式平台与边缘计算设备实现高效融合部署。

五、新型传感器信号采集与融合的典型应用实例

在电子研发领域,新型传感器信号采集与融合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环境监测及无人驾驶等多个场景。工业自动化中,多传感器融合实现了设备状态的精准监测和故障预测,提升了生产线的智能化水平。智能制造领域通过融合视觉、力觉及温度传感器数据,实现了机器人精确抓取和柔性作业。环境监测系统融合多源传感器数据,实现了空气质量、水质及噪声等环境指标的动态监控与预警。无人驾驶技术中,融合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及摄像头的传感数据,显著提升了环境感知能力和安全性。这些应用不仅验证了新型采集与融合技术的实用性,还推动了相关传感器硬件和算法的持续优化。

结论

随着电子研发领域对传感器系统性能要求的不断提升,新型传感器信号采集与融合技术成为关键发展方向。本文系统分析了传感器信号采集的技术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介绍了智能采样、高性能采集硬件及边缘计算等先进采集技术,阐述了信号预处理、特征提取及多层次融合算法的核心方法,并结合典型应用实例展示了技术成果与发展潜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5G技术的融合,传感器信号采集与融合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同时,新型材料与微纳制造技术将推动传感器性能的跨越式提升,催生更多应用场景。期待未来研究在算法效率、系统集成及标准化方面取得突破,为电子研发及相关领域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至威,陈艳霞,陈晨,等.可穿戴光学汗液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化学,2024,54(12):2521-2531.

[2]吕菀婷,李山,姚付军.面向汗液的柔性可穿戴传感器在全民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与前景展望[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学学院;,2024:124-132.DOI:10.26914/c.cnkihy.2024.083915.

[3]黄小东.基于面阵传感器的火焰温度光谱测量方法研究[D].中北大学,2024.DOI:10.27470/d.cnki.ghbgc.2024.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