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的调查研究
李子瑶 杨盈盈 曹熙晗 韩淑颖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
一、湖北省博物馆文创开发的现状
文化自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国内各大博物馆纷纷依托自身独有的文物资源展开文创产品开发研究与设计实践[1]。而博物馆正在通过文创产品这一新方式将传统文化变成实体。本文研究聚焦于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点与新需求,并以湖北省博物馆为典型案例,探索湖北文化特色与市场结合的新路径,旨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特点
1.社会价值:随着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随之增强。数据显示,78.5%的消费者偏好中国品牌,90 后、00 后贡献了 74% 的国潮消费。调查问卷显示,许多消费者都愿意为文化溢价,接受高附加值产品如编钟摆件、越王勾践剑冰箱贴,他们表示这一系列的国潮产品中承载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
2.美学碰撞: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美学风格,其都遵循了艺术本身的各种规律。博物馆文创设计者们通过将文物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如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毛绒玩具”,通过萌态设计赋予文物亲和力,成功实现年销量突破 16 万件。然而,要将古代与现代美学良好融合,考验设计者的水平,可能因为过度追求独特流量而忽视了美学道德内涵。
3.核心策略:湖北省博物馆借助荆楚文化资源,将其文化深度与市场效果结合在一起组成新型核心策略。这样的策略:第一点就是深挖馆藏文物价值,打造独具一格的特殊 IP,产生了“文化+体验+消费”的良好效果;第二点就是借助科技打破了空间与时间,实现了前人想之而未敢做的事情,沉浸式项目使观众穿越过去,实现与历史的深度对话。
二、湖北省博物馆文创开发的问题及成因
(一)核心问题
1.产品同质化严重,地域特色表现比较缺乏:“曾侯乙编钟”作为荆楚文化极具代表性的文物,文创产品只是些简单贴图设计,并没有结合当下科技进行开发创新,设计逻辑单一,没有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现出来。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故宫文创产品,对故宫文化内涵展开了深入挖掘,开发出了多种多样的系列主题产品,成功吸引了大批消费者。
2.传播力不足,年轻群体参与程度偏低,互动性文创产品较为稀缺:文创推广多依赖线下,未能考虑年轻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数字传播手段也未能充分整合。例如 AR/VR 技术、盲盒、DIY 手作包这类互动性文创产品比较少见。这些互动性产品不仅强化消费者的文化体验,还能提升其参与感。而湖北省博物馆在此环节的开发存在,使年轻群体对于文创产品的兴趣较低。
3.市场定位模糊,盈利模式单一:湖北省博物馆所推出的文创产品,在市场定位这块较为模糊,中高端产品和大众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的情况。一方面来说,部分文创产品的定价较高,而其设计及质量却未能达到中高端产品所应有的标准;另一方面而言,一些价格偏低的文创产品在功能方面以及实用性方面都存有欠缺,很难去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二)文创困境成因分析
1.设计层面:对荆楚文化的深度挖掘工作有所不足,文创产品的类型单一,大多以常见形式存在。以“曾侯乙编钟”为例,它具备极高的文化价值,然而文创产品的设计却只是停留在对文物进行简单的复制层面,并没有成功转化文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无法很好地满足消费者深度了解文化的诸多需求。
2.传播层面: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在传播方面,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博物馆虽设有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账号,但就抖音、B 站等短视频平台来说,博物馆在这些平台上的推广内容不仅数量偏少,并且其呈现形式也较为单一,新媒体所具备的传播优势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产品的传播力有所欠缺。
3.政策层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版权保护存在许多漏洞。一方面,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大多源自馆藏文物,可文物本身属于公共文化遗产,其版权保护的情况颇为复杂。另一方面,文创产品在设计环节、生产环节以及销售环节当中,都缺乏完备的版权授权与监管机制,而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未经授权的仿制品,对文创产品的市场价值以及品牌形象都产生了影响。
三、新时代下湖北省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的策略
(一)多领域融合,数字驱动创新
湖北省博的“曾侯乙编钟”IP 覆盖多元消费群体,基于此,开发主题型科技产品,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彼此融合;联系该主题开发基础类产品,使得文物的造型同实用功能相互结合。同时引入当代的科技手段,包括数字藏品、虚拟现实(VR)体验、增强现实(AR)应用、数字游戏等,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提供创新的文化体验[2]。以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技术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潜力[3]。
(二)新媒体助力,推广荆楚文化
要全面发挥短视频平台所具备的传播长处,塑造文创 IP 故事,强化用户的粘性。在抖音/B 站推出“文物冷知识”短视频,制作围绕“楚文化”为主题的一系列短视频,借助短视频的形式去阐述包含文物的过往历史故事以及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强化内容的话题性与互动性。同时用心策划线下体验活动,通过线上线下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文创产品的传播范围,使其在市场当中的影响力得以有效提升。
(三)抓政策导向,推动产业发展
随着博物馆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行业标准和指南的制定也日益完善。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的《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试行)》等标准为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提供了规范性指导[3]。创建博物馆文创版权共享平台,将馆藏文物的版权资源加以整合。进一步强化政府、博物馆还有企业相互间的合作关系,去探寻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借助三方的合作,促进各方优势的相互补充,进而推动文创产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持续迈进。
总而言之,经过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调查研究,可以知道:文创产品是文化自信建设的关键媒介。文创产品作为文化符号载体,显著提升了公众对荆楚文化的认知,同时,地域文化IP 具有持续增值潜力,在数字化传播作用下,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将历史特色转变为具象体验,是文化传播的新型媒介特色。
依托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DC2024006)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Z].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6-03-08
[2]周明月,沈正中.博物馆展品的数字化重生—论智能技术在博物馆文创设计中的新思路[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5,5(5):130-132
[3]张贝贝.新时代博物馆做好文创开发工作的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