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作者

王世浩

潍坊学院

1 引言

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使命。他们既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人生导师”,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在与学生的密切互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然而,在当今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这些挑战既来自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建设,也来自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深入探究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面临的实际困境,分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结合辅导员工作实际,通过梳理当前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多层次原因,并借鉴优秀典型案例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为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 辅导员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角色定位与职责边界模糊

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长期存在身份认知困境。从制度设计上看,辅导员本应是思政教育的专业实施者,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被定位为行政事务的执行者。这种角色冲突导致辅导员难以专注于思想引领的核心职能。据调查显示,近 70% 的辅导员认为自己承担了过多非教育类行政工作,仅有不足 30% 的工作时间真正用于思政教育。角色定位的偏差使得许多高校未能有效建立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辅导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渠道不畅,各育人主体间缺乏有效互动,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合力。这种机制缺陷进一步削弱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2.2 工作负荷与资源配置失衡

辅导员普遍面临事务性工作超载的困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其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学生心理问题、学业困难、宿舍矛盾、就业指导、安全稳定等大量日常事务占据了辅导员绝大部分精力,迫使他们经常处于“五加二”、“白加黑”的高强度工作状态。这种工作模式导致辅导员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缺乏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思政教育的系统设计和深入实施。与此同时,教育资源在高校之间、院系之间的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了矛盾。不同高校在经费投入、师资配置、设施保障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使得部分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时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难以组织高质量的教育活动。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直接影响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施效果。

2.3 专业能力与教育方法局限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思政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许多辅导员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而是来自其他学科领域,导致思政教育理论储备不足、方向把握不准、内容设计不完善。在缺乏系统培训的情况下,部分辅导员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开展工作,面对学生深层次思想困惑时往往力不从心。在教育方法上,传统的“说服式”和“讲解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缺乏真正平等的对话互动。学生常常因为教师的权威身份而表面服从,却并未从内心真正理解和认同思政教育内容,导致教育效果停留在浅表层面。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

2.4 学生群体思想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显著特征。他们的价值观念受到家庭背景、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学科专业等多重因素影响,在人生目标设定、成功标准认定、道德价值判断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这种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个性化要求。辅导员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然而,在庞大的学生群体面前,辅导员往往难以精准识别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更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方案。同时,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焦虑、情感困惑等多重挑战,心理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思政教育的复杂性和难度。

2.5 网络舆论引导难度升级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化原住民,其信息获取方式和思维方式深受网络环境影响。微博、微信、抖音、B 站等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渠道,这些平台具有交互性强、传播分散、管理复杂等特点。网络空间中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舆论热点相互激荡,既为先进文化传播提供了新载体,也为错误意识形态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辅导员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动态,甄别信息真伪;另一方面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和价值判断能力。网络流言的迅速扩散可能将一般性问题演变成重大事件,使得辅导员在舆情应对和思想引导方面的压力剧增。

3 对策建议

3.1 明确角色定位,强化制度保障

制定辅导员权责清单,明确划分辅导员与教务、行政、后勤等部门的职责边界,将非教育类事务从辅导员职责中剥离,确保其将主要精力投入思政教育工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辅导员—专业教师—管理部门”定期例会制度,构建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的衔接平台,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如燕山大学实施的“班导师—辅导员联合导学制”,使专业教师深度参与学生思想引导,有效提升了育人效果;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将思政教育成效作为辅导员考核的核心指标,建立学生评价、同行评议、成果评估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同时完善激励措施,对优秀辅导员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增强岗位吸引力。

3.2 优化工作机制,减轻事务负担

积极推行“智慧学工”系统,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学生事务管理平台,将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信息统计、假条审批、通知发布等程序性事务自动化处理,大幅减少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负荷;建立“辅导员助理”制度,选拔优秀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担任助理,在专业培训后协助处理基础性工作,形成“以老带新、朋辈互助”的工作格局。

3.3 强化能力培训,提升专业素养

实施“三阶递进”培养计划,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设计差异化的培训方案。新任辅导员侧重基础理论和工作技能培训;骨干辅导员强化教育方法创新和研究能力培养;专家型辅导员注重理论水平和品牌创建指导。建立“理论+实践”双提升机制,一方面组织辅导员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核心理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案例研讨、情景模拟、实践观摩等形式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习—实践—引领”模式,有效促进了思政教育能力的知行合一;搭建专业发展平台,支持辅导员成立工作室、开展思政教育研究、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成立的“新时代雷锋精神种子培育工作室”,既提升了自身专业水平,又形成了特色育人品牌。

3.4 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教育实效

打造“互联网+思政”融合平台,辅导员应主动进驻学生聚集的网络社区,如 B 站、小红书、微博等,开发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教育内容,如湖南农业大学创作思政教育歌曲,在短视频平台传播量近千万次,有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覆盖面;深化“情感体验式”教育,改变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通过主题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如北京科技大学组织的“中国精神寻访”活动,带领学生制作 20 余部微电影,使思政教育从理论说教转化为情感共鸣;实施“精准思政”个性化引导,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不同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和需求差异,提供定制化教育方案。针对学业困难生、经济困难生、心理问题生等特殊群体,建立“一生一策”帮扶机制。如电子科技大学针对光电专业学习难度大的特点,每年组织 100 余场学业帮扶活动,有效促进了学生专业认同和思想提升。

3.5 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凝聚教育合力

深化课程思政联动机制,建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常态化协作机制,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辅导员可参与课程设计,将思想引导融入专业教学;专业教师则配合辅导员将课堂表现纳入思政评价,形成“专业教育+价值引导”的双重育人效应;拓展“家校社”共育渠道,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思想状况;邀请社会楷模、优秀校友参与育人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多方联动的育人网络;建设“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覆盖课堂学习、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各环节。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责任落实,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4 结语

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基础性工程。面对新形势下角色定位模糊、工作负荷超载、专业能力不足、学生思想多元化和网络环境复杂化的多重挑战,需要从制度设计、队伍建设、模式创新和资源整合等多维度系统推进改革。通过科学界定辅导员角色职能、优化工作运行机制、强化专业能力培训、创新教育内容方法、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等路径,全面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未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继续坚守育人初心,在传承优秀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青年认知规律、适应技术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征的教育新模式。通过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辅导员队伍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磊, 金棪. 高校辅 导员在大 学生思 想政治教 育中的 角色与功 能研究[J]. 公关世界,2025,(07):196-198.

[2]张慧思.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考[J].西部学刊,2024,(22):111-114.

[3]宋天奇.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C]//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24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24:8-11.

[4]李枫.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性思考——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协同育人优化研究》[J].当代电影,2024,(02):177.

[5]张京.河北省高校辅导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1):8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