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周泽容
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第一小学校
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育处在承上启下的阶段,既要巩固基本运算和几何直观,又要加强抽象思维和实践应用。新课程标准冲破了传统的技能型教学,把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当作根本目的。当下的教学实际还存在素养定位不清,学科内容衔接不畅等状况,致使学生很难达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深入探究课程里培育素养的详细要素及其施行途径,成了改进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
一、新课标背景下培育小学高年级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符合思维进阶规律,激发主动学习潜力
小学高年级阶段是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数学认知由直观表征转向本质理解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培养核心素养,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知识填鸭,而是经过系统化实践的设计,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以减轻机械记忆的压力,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逻辑的独特魅力。
(二)构建学段衔接桥梁,推动终身学习发展
小学高年级时期,分数运算、方程构建以及几何变换等内容成为中学乃至高等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重要根基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现代教育理念侧重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是仅仅依靠知识记忆和机械背诵,在代数推理环节,学生必须全面掌握方程求解技巧,而且要深入探究变量之间动态平衡的真正含义。至于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过程里,则应当促使学生冲破传统的公式化思维方式,试着从实际状况当中找出隐藏的规律,如此一来便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有序衔接,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基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是小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逻辑推理能力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系统、更具有连贯性。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抽丝剥茧地提取知识之间的关联点,从而进行知识建构,这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1]。
例如,教授《小数乘除法》时,教师需要依托学生的生活经历,启发他们探寻小数运算同整数运算的内部联系,从而加深对“转化”思想的领悟,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以及数学建模素养。可以布置以下场景,假设班级想要举行活动,所以要购买一些文具,让同学们估算总花费。笔记本每本
3.5 元,买 12 本;中性笔每支 2.8 元,买 25 支;素描纸每包 25.5 元,买 4 包。同学们各自独立计算价格,思考能否用竖式来达成准确计算,对比不同东西的总价差,再总结出小数乘除法的一般规则以及它在生活中的意义。
(二)生活实践情境下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
以往的数学课堂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学生的作用被边缘化,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不利影响。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切实成为学习主体。基于这一点,教师要转变教学角色,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独立思考课堂和合作交流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并形成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空间[2]。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自行车中的数学》中,这个模块属于综合类的实践课。老师先带大家去现场观察一些典型的自行车,仔细分析它们的主要结构特征,比如“前驱后转”装置之类的,之后再慢慢引导学生们提出具体的议题:“一次踩踏能让车子跑多远?按照课程标准,此次实验目的在于培养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小组讨论之后,决定用数学建模方法“单圈行进距离=车轮周长 × (前齿轮齿数/后齿轮齿数)”,各个小组选取不同的齿比组合的齿轮系统执行验证工作,凭借比较理论计算数值和实验观察到的数据来修正模型参数,围绕“最适宜的齿轮配比”这个主要议题,促使学生利用相关原理得出结论:“当增加前齿轮齿数而减少后齿轮齿数的时候,车辆的运行速度就会提高”,这样的操作流程让学生领悟到建模技术以及它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意义。
结语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要努力推进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转变进程,这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在之后的教学实践当中,要不断加深对课程里素养渗透要素的挖掘与应用,在“图形认识”方面加强空间观念培养,在“统计与概率”板块提升数据分析意识,从而做到核心素养培育的系统化与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朱红.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J].数学之友,2024,(10):63-64.
[2]陈长樟.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路径[J].天津教育,2023,(17):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