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优化路径探讨
唐勇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农业企业在产业兴旺中承担着引领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的关键角色。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核心,其模式是否适配乡村振兴要求,直接影响农业企业资源整合、价值创造与风险抵御能力。当前,农业企业受行业特性、市场环境及自身管理水平制约,财务管理存在诸多短板,优化财务管理模式成为农业企业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一)资金管理不善
1.筹资渠道单一:
依赖银行贷款与政策补贴,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运用少。农业企业资产抵押能力弱(如农产品、农业设施抵押价值难评估 ),银行贷款审批严、额度有限;政策补贴受名额、项目限制,资金获取不稳定,制约企业规模扩张与创新投入。
2.资金配置低效:
缺乏科学资金规划,资金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分配不合理。如盲目扩大种植规模导致加工、营销资金不足;库存管理不善,农产品积压占用大量资金,影响资金周转效率,降低企业盈利能力。
(二)成本核算粗放
1.核算范围窄:
侧重直接生产成本(种子、化肥、农药等 )核算,忽视间接成本(土地租赁、设备折旧分摊、技术研发投入 )及隐性成本(自然风险损失、市场滞销成本 )。全产业链成本核算缺失,无法准确反映各环节价值贡献,影响产品定价与盈利判断。
2.核算方法落后:
多采用品种法、分批法等传统方法,未结合农业生产季节性、周期性特点。如农产品生长周期长,不同生长阶段成本投入差异大,传统方法难精准核算;产业链融合业务(如农业旅游 )成本核算无适配模型,成本归集混乱。
(三)财务风险应对不足
1.风险识别滞后:
缺乏专业风险评估团队与系统工具,对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预警不及时。如未提前研判气候异常对生产的影响,灾害发生后才被动应对;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趋势把握不准,库存决策失误导致损失。
2.风险应对手段单一:
依赖保险理赔应对自然风险,但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有限、赔付标准复杂;市场风险应对仅靠调整产量,未运用期货套期保值、订单农业等工具锁定价格、稳定收益;政策风险应对缺乏提前沟通与政策研究,补贴减少或政策变动时企业经营受冲击。
(四)财务信息化水平低
1.系统建设滞后:
多数农业企业未搭建集成化财务信息系统,财务与业务系统数据未打通。生产环节产量、库存数据难实时传递至财务,财务核算依赖人工录入,易出错、效率低,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数据支持。
2.数据分析薄弱:
缺乏对财务数据深度挖掘能力,仅做简单记账、报表编制。未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趋势、成本优化点、资金需求规律,财务数据价值未充分发挥,制约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转变。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优化路径
(一)构建多元高效资金管理体系
1.拓宽筹资渠道
探索股权融资,引入农业产业基金、风险投资机构,出让部分股权换取资金与资源支持,借助投资方行业经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尝试债券融资,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绿色债券,针对农业生态项目、绿色农产品加工等,吸引社会资本,降低融资成本;活用供应链金融,以核心农业企业为依托,上下游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质押、存货抵押等获得金融机构融资,盘活产业链资金。
2.优化资金配置
编制全面资金预算,涵盖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及产业融合业务,明确各环节资金需求与投放时间。依据乡村振兴项目优先级(如农产品品牌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升级 )分配资金,保障重点项目推进;强化营运资金管理,运用经济订货量模型优化库存,减少农产品积压;加快应收账款回收,对经销商推行信用管理,设置合理账期与回款激励;合理利用应付账款,在不影响供应商合作前提下延迟付款,增加资金使用效率。
(二)推进精细成本核算与控制
1.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拓展核算范围,将土地流转费、农业技术研发费、生态保护成本等纳入核算。针对全产业链,细分种植、加工、流通、服务环节成本,运用作业成本法(ABC ),识别各作业活动资源消耗,精准核算成本;创新核算方法,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分阶段核算成本(如农作物种植期、收获期、加工期 );对产业融合业务(如农业旅游 + 农产品销售 ),采用联合成本分配法,合理分摊共同成本,清晰反映不同业务盈利性。
2.强化成本控制:
建立成本责任中心,按部门、业务环节划分责任主体,明确成本控制目标与考核标准。如种植部门对种子、化肥成本负责,加工部门对生产损耗、设备维护成本负责,激励员工降本增效;运用成本性态分析,区分固定成本(土地租赁、设备折旧 )与变动成本(种子、农药 ),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单位固定成本,优化变动成本采购渠道、用量控制。借助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成本变动,及时发现并纠正超支问题。
(三)健全财务风险防控机制
1.精准风险识别与评估:
组建专业风险评估团队,包含农业技术专家、财务人员、市场分析师,运用风险清单法、情景分析法识别自然、市场、政策风险。搭建风险评估模型,量化风险发生概率与损失程度,如基于历史气候数据、市场价格波动周期评估风险等级;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接气象预警系统、农产品市场价格监测平台,实时获取风险信息,提前制定应对预案。如收到极端天气预警,及时调整种植防护措施、优化库存策略。
2.多元风险应对策略:
自然风险应对:除农业保险外,建立风险互助基金,农业企业联合出资,应对小范围灾害损失;优化种植养殖布局,采用间作、套种模式,分散自然风险影响;市场风险应对:运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农产品未来销售价格;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经销商、加工企业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稳定产销关系与价格预期;政策风险应对:设立政策研究小组,跟踪乡村振兴政策动态,提前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政策支持与过渡缓冲期;参与行业协会,联合争取有利政策,增强政策话语权。
(四)提升财务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
1.搭建集成化信息系统:
◦引入农业财务管理专用系统,整合财务、生产、销售、供应链模块,实现数据实时共享。生产环节物联网设备(传感器、智能农机 )采集的数据自动同步至财务系统,自动生成成本核算、库存管理凭证,提升财务处理效率与准确性。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构建农业企业财务云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方便企业总部与分部、产业链合作主体数据交互,为财务管理协同与决策分析提供支撑。
1.深化财务数据分析应用:
◦建立财务数据分析模型,分析市场需求趋势、成本驱动因素、资金流转规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品质偏好,指导种植养殖结构调整;挖掘成本数据中的浪费环节,制定针对性降本方案。培养财务人员数据分析能力,或引入数据分析专业人才,将财务分析从事后核算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转变。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直观呈现财务指标与业务关联,为企业战略决策(如乡村振兴项目拓展、产业融合方向 )提供数据依据。
四、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企业发展创造广阔空间,优化财务管理模式是农业企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的关键。未来,需持续关注政策变化、市场动态与技术创新,不断完善财务管理模式,推动农业企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与管理支撑。
参考文献:
[1]牛素美.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财务管理创新研究 [J]. 中国农业会计, 2025, 35 (06): 3-5.DOI:10.13575/j.cnki.319.2025.06.023.
[2]叶滢.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微农业企业财务管理优化研究 [J]. 商场现代化, 2025, (01): 177-179.DOI:10.14013/j.cnki.scxdh.2025.01.033.
[3]钱嘉俊,沈瑾. 优化农业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助力乡村振兴[N]. 新华日报, 2023-08-18 (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