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胡忠坤 王玉丽 焦满森

1定远县滨湖小学 2定远县实验小学 3定远县实验小学 233200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小学教育的适配性

生活化教学理念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主张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展能力。这一理念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高度契合——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需依托生活经验,只有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场景相联系,才能降低认知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的联系”,进一步凸显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中,通过生活场景理解课文情感;在小学数学中,借助购物、测量等生活实例掌握运算;在道德与法治中,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品德,这些都是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生活化教学是让小学教育“接地气”“有温度”的关键路径。

二、当前小学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实问题

(一)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部分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局限于文本本身,未能挖掘知识与生活的关联,导致教学内容“悬浮”。例如,语文教学中讲解《秋天的雨》,仅聚焦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未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秋日校园;数学教学中教授“百分数”,只强调计算方法,未结合商场折扣、出勤率等生活场景,使知识成为孤立的“符号”,学生难以理解其实际意义。

(二)教学方法忽视生活体验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仍较普遍,缺乏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生活的环节。在科学“植物生长”教学中,教师仅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生长过程,未组织学生实际种植;在美术“家乡的建筑”教学中,未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房屋特色,直接让学生临摹范画,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生活体验支撑,作品和认知都显得空洞。

(三)教学评价弱化生活应用

当前评价多以书面测试为主,侧重考查知识记忆,忽视对学生生活应用能力的评估。例如,语文评价关注作文的字词规范,却未关注内容是否源于生活、是否真实表达情感;数学评价关注计算题正确率,却未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购物找零、分配任务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会做题却不会用知识”。

三、生活化理念下小学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挖掘生活素材,重构教学内容

1. 从教材中链接生活:深入解读教材,找到知识与生活的“连接点”。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除了讲解课文中的海岛风光,可让学生分享“去过的海边景点”“见过的海洋生物”,并展示本地海鲜市场的图片,让学生从“课文里的西沙群岛”延伸到“生活中的海洋”;在数学“长度单位”教学中,让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桌、课本、教室的长度,将抽象的“厘米、米”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事物。

2. 从生活中挖掘教材: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在语文写作教学中,以“我的一次家务体验”“班级里的趣事”为主题,让学生写真实发生的事;在道德与法治“文明出行”教学中,结合学生上下学路上的交通场景,讨论“如何安全过马路”“乘坐公交要注意什么”,让教学内容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二)创新教学方法,强化生活体验

1.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知识。在语文《司马光》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还原“小伙伴落水、司马光砸缸”的场景,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冷静与智慧;在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模拟“分糖果”场景——“10 颗糖果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几颗?还剩几颗?”,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余数的意义。

2. 实践教学法:组织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中学”。在科学“水的变化”教学中,让学生在家做“冻冰块”“煮开水”实验,观察水的固态、液态、气态变化;在美术“废旧物品改造”教学中,让学生用饮料瓶、纸箱制作笔筒、收纳盒,既培养动手能力,又树立环保意识。

(三)优化教学评价,关注生活应用

1. 评价内容聚焦生活能力:将“知识应用”纳入评价重点。语文评价可增加“生活表达”环节,考查学生能否清晰描述“如何教家人做一道菜”;数学评价可设计“生活应用题”,如“妈妈带 50 元买蔬菜,买青菜花 8 元,买肉花 25 元,还剩多少钱?”;道德与法治评价可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评估其是否做到“主动帮助同学”“不乱扔垃圾”。

2. 评价方式采用生活化载体:用生活实践成果替代部分书面测试。在科学“植物生长”单元,以学生的“种植日记”和植物生长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在语文“传统文化”单元,以学生制作的“春节习俗手抄报”“中秋诗词卡片”作为评价载体,让评价不仅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更看“学生能运用知识做什么”。

四、结语

生活化教学不是简单的“生活内容搬进课堂”,而是让教学回归本质——以生活为根基,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深化学习。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只有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融合,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知识变得鲜活,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最终实现“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胡晓风,等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4]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5] 余文森.论生活化教学[J].福建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