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火电建设工程中的电气系统优化策略与实践

作者

李文博

山东中电新能源工程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火电建设工程中,电气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与经济性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运行效率与寿命周期成本。随着电力系统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电气设计面临着结构复杂、能耗高、运行管理困难等问题。本文结合当前火电建设的发展现状,从系统架构优化、设备选型标准、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及智能运维管理等角度出发,探讨多种电气系统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同时,通过典型项目实践案例,分析优化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成效,旨在为今后火电工程电气系统设计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参考。

关键词:火电工程;电气系统;系统优化;自动化控制

引言

在能源结构调整与“双碳”目标驱动下,火电工程面临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双重挑战。作为核心支撑系统之一,电气系统的优化不仅关系到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效率,也影响着整个发电系统的经济性与环保水平。当前火电项目普遍存在设备冗余、布线复杂、信息孤岛等问题,制约了项目运行的整体性能。本文将结合工程实践,梳理火电建设电气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归纳其优化方向,并通过策略性整合设计标准、应用智能技术、强化系统集成等方式,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优化路径。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实现电气系统的高效、安全、可持续运行提供参考。

一、火电工程电气系统现状与挑战

(一)传统电气系统的设计局限性

传统火电电气系统设计多采用集中式架构,过于依赖固定布线和标准化设备布局,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负荷需求与新型设备集成。同时,设计阶段往往忽视对运维效率、智能化监测等需求的考量,导致后期运行中存在升级困难、维护成本高等问题。这种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火电工程对高效、智能、安全运行的综合要求。

(二)系统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电气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面临设备老化、电压波动、短路故障、绝缘退化等多种潜在风险。这些问题若未及时发现并处理,极易引发电力中断或设备损坏,严重时可能导致整机停运。同时,部分火电站电气系统冗余设计不足,容错能力较差,缺少完善的实时监测与告警机制,导致隐患难以及时识别和排除,增加了运行的不确定性。

(三)新技术引发的结构适应性问题

随着智能传感器、数字化控制、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火电领域的应用推广,传统电气系统在兼容性和扩展性方面暴露出明显短板。老旧设计往往缺乏对新型接口、通信协议的支持,限制了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的高效集成。此外,新技术对系统实时性与数据精度提出更高要求,现有架构在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效率方面亟需优化,以适应智能化运维管理的趋势。

二、电气系统架构的优化设计

(一)模块化与分布式设计理念的引入

在火电工程中引入模块化与分布式设计,有助于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与扩展性。模块化设计可将电气系统划分为若干独立单元,便于标准化建设与快速部署;而分布式架构通过在关键节点设置智能终端,实现数据的本地处理与分级控制,不仅降低了布线复杂度,也提升了系统的响应速度与可靠性。这种理念逐步取代传统集中式模式,成为优化设计的重要方向。

(二)主接线方案的合理性调整

主接线系统作为电气网络的骨架,其结构直接关系到电力传输的安全与效率。在设计中,根据不同容量等级与运行要求,合理选择单母线、双母线或双母线带旁路等接线方式,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通过优化接线形式与保护配置,可以提高运行灵活性、降低切换风险,同时减少设备配置冗余,提升系统经济性和可维护性,满足现代火电站多工况运行的需求。

(三)冗余与可靠性设计策略分析

冗余设计是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抗故障能力的核心手段。在火电工程中,针对重要负载及关键设备,应配置双电源、双母线、双回路供电等冗余方案,防止因单点故障导致系统瘫痪。此外,通过引入故障自愈机制和分层保护策略,实现局部故障的快速隔离与恢复,有效提升系统整体稳定性。冗余设计不仅是风险控制的技术保障,也是满足电力系统“零非计划停运”目标的基础条件。

三、关键设备选型与配置优化

(一)变压器及开关设备的能效优化

变压器和开关设备作为电气系统的核心,其选型需兼顾能效指标与运行可靠性。应优先采用低损耗、环保型变压器,选配具备智能监测功能的断路器与隔离开关,以降低电能损耗和设备故障率。同时,通过优化容量匹配和运行模式,提高设备运行效率,推动电气系统整体节能降耗。

(二)母线系统的选型与短路能力设计

母线系统需根据系统容量、电压等级及短路电流进行科学选型。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截面尺寸,有助于保障其热稳定性与电动稳定性。合理设计母线布局及绝缘方式,可有效降低短路风险,提高抗干扰能力,为电气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坚实支撑。

(三)电缆路径与敷设方式的优化实践

电缆设计应遵循路径最短、布线合理、安全易检修的原则。根据载流量、热环境及屏蔽要求选择合适的电缆类型和截面。通过采用分层敷设、桥架封闭、防火隔离等方式,提升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同时便于后期维护与扩容,降低综合运行成本。

四、智能化技术与系统集成应用

(一)电气自动化与数字化控制系统

在火电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通过对高压、低压及辅助电气设备的集中监控和精细控制,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掌握。数字化控制技术,如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与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保障设备安全运行的同时,提高了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通过设置远程监控终端、智能保护装置和通信模块,可实现运行参数的在线采集、远程操作与智能报警功能,有效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误差与隐患。

(二)基于状态的设备智能运维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定期巡检与被动维修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电气系统运行的高可靠性需求。基于状态的智能运维系统依托传感器网络、边缘计算与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对变压器、开关柜、母线、电缆等关键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通过建立健康评估模型和故障预测机制,系统可主动识别设备异常趋势,并推送维护建议或启动应急处理流程,极大提升了预防性维护水平。

(三)信息化平台与电气系统协同管理

为提升火电工程整体运维效率和管理水平,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平台成为关键手段。基于工业物联网(IIoT)、SCADA系统及能源管理系统(EMS)构建的协同平台,能够将电气系统各环节如供配电、保护控制、负荷调节等有机整合,实现信息共享与全流程管理。平台通过数据集中展示、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提升了运行透明度与运维智能化程度。同时,它支持多维度权限分级管理和远程诊断功能,有助于快速响应现场问题,优化运维资源配置。

结论

火电建设工程中,电气系统作为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重要载体,其优化设计和高效运行管理是提升整体工程质量的关键。本文从系统架构、设备选型、技术融合等多个层面,梳理了电气系统在火电工程中的优化路径,并结合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建议。通过案例验证可见,系统化优化不仅提升了运行效率与设备可靠性,还显著降低了维护成本与能耗水平。未来,应加强跨专业协同与技术标准统一,实现火电工程电气系统的高质量、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苗磊.建筑施工中电气系统的优化设计原理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28):4-6.

[2]陈明帅.电气工程消防供电系统优化与火灾对策探讨[J].消防界(电子版),2024,10(14):114-116.

[3]林全威.PLC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1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