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

作者

艾笑

定边县贺圈镇学区幼儿园 718699

一、引言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需 “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环境中潜在的危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据教育部 2024 年学前教育安全报告显示,全年幼儿安全事故中,居家意外占 38%、户外活动伤害占 29% 、交通意外占 15% ,其中 80% 以上的事故源于安全意识薄弱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普遍存在三大痛点:一是内容零散,多以 “安全提示” 替代系统课程;二是形式单一,说教式教学难以适应幼儿认知特点;三是家园脱节,家庭监护与幼儿园教育缺乏协同。农村幼儿园尤为突出,留守儿童因祖辈监护能力有限,安全事故发生率是城市幼儿的 2.3 倍。因此,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与高效的实施策略,形成 “幼儿园主导、家庭主体、社会支持” 的安全防护网络,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迫切需求。

二、幼儿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系

(一)基础安全认知模块

基础认知是安全教育的根基,需按“生活场景 - 危险识别 - 行为规范”逻辑构建内容。居家安全涵盖“危险物品识别”(热水瓶、清洁剂、药品等)、“空间安全”(阳台防护、厨房禁区、电器使用)、“活动安全”(上下楼梯、玩具玩耍规则)三大维度,通过实物展示、图片对比等方式帮助幼儿建立 “危险预判” 意识。交通安全需结合幼儿出行场景,重点教授 “红绿灯通行规则”“斑马线等待礼仪”“乘车安全规范”(系安全带、不伸头手出窗),并识别公交、校车等交通工具的安全标识。消防安全要掌握 “火警 119” 拨打要点、烟雾逃生姿势(低姿弯腰捂口鼻)、灭火器外观识别,同时明确 “不玩火” 的行为底线。此外,陌生人防范教育需区分 “善意帮助” 与 “危险接触”,通过 “不吃陌生人食物”“不跟陌生人走”“及时向成人求助”三个核心准则,建立基础安全边界。

(二)情境化风险应对模块

结合幼儿生活场景设计情境化内容,能显著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按季节维度划分:春季聚焦传染病防控,通过 “洗手七步法” 实操、“口罩正确佩戴” 演示、“咳嗽礼仪” 模拟,预防流感、诺如病毒等传播;夏季以防溺水为核心,利用 “池塘 / 泳池危险场景” 图片、“同伴溺水正确求助” 角色扮演,明确 “不私自下水”“不盲目施救” 原则;秋季强化食品安全,通过 “过期食品识别”“生食熟食区分”“零食选择标准”,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冬季侧重取暖安全,讲解 “电暖器使用距离”“炭火取暖通风”“烟花爆竹禁忌” 等内容。按场所维度补充:幼儿园活动安全(滑梯不推挤、器械不攀爬)、社区游玩安全(远离施工区域、不触碰公共设施电源)、商场超市安全(不脱离家长视线、紧急出口识别),形成全场景覆盖的内容网络。

(三)应急技能实操模块

应急技能需通过 “模拟 - 实操 - 强化” 三步训练落地。求救技能方面,需让幼儿熟练记忆 “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及电话、幼儿园名称” 三大核心信息,通过 “信息记忆儿歌”“电话模拟拨打”(用玩具电话练习拨打 110/120/119),明确不同急救电话的使用场景(110 用于遇危险、120 用于有人受伤、119 用于火灾)。逃生技能需结合幼儿园实际,制定 “火灾逃生路线图”“地震躲避位置标识”,定期开展疏散演练,重点训练“弯腰捂鼻”“不乘电梯”“有序撤离” 等动作要领。自救技能包括 “轻微擦伤处理”(用碘伏消毒、贴创可贴)、“异物卡喉应对”(幼儿版海姆立克急救法演示)、“迷路自救”(找警察 / 保安求助、在原地等待)等基础内容,通过情景模拟让幼儿形成肌肉记忆。

三、幼儿安全教育的立体化实施策略

(一)游戏化教学的深度渗透

遵循幼儿 “玩中学” 的认知规律,将安全知识融入各类游戏活动。在区域活动中,益智区设置 “安全标识配对卡”“危险情景判断拼图”,让幼儿通过操作区分 “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角色扮演区搭建 “医院急诊室”“警察局” 场景,模拟 “受伤求助”“迷路报警” 等情境。集体活动设计主题游戏:“安全小侦探” 活动中,让幼儿在园区内寻找 “松动的玩具螺丝”“未关闭的电源” 等隐患并标记;“安全剧场” 通过 “滑梯推挤受伤”“陌生人给糖” 等情景剧演绎,引导幼儿讨论正确做法。此外,利用绘本、动画等载体,如《汤姆走丢了》《安全第一》系列绘本,通过故事讲解强化安全认知,符合幼儿具象思维特点。

(二)家园协同机制的全面构建

建立 “信息互通 - 责任共担 - 行动同步” 的家园共育机制。信息沟通方面,通过班级微信群推送 “每周安全提示”(如雨季防触电、假期防溺水),每月发放《家庭安全自查表》,涵盖 “阳台防护、药品存放、电器使用” 等 12 项检查内容,家长拍照反馈整改情况。活动协同方面,开展 “安全亲子日” 活动,设计 “家庭隐患大搜索”“急救技能大比拼” 等亲子任务;制定《家园安全公约》,明确幼儿园 “每日安全晨检”“定期设施排查” 与家庭 “不单独留幼儿在家”“不带幼儿进厨房操作” 等责任清单。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三联系” 制度:教师每周与外出父母电话沟通、每月与祖辈监护人家访、每学期组织 “安全结对” 帮扶(由教师与志愿者共同关注),弥补监护短板。

(三)社会资源的整合联动

借鉴 “枫桥经验” 中的协同治理理念,构建多方参与的安全网络。专业力量引入方面,聘请辖区民警担任 “安全辅导员”,每月开展 “交通指挥体验”“防拐骗模拟” 活动;邀请消防员走进幼儿园,演示灭火器使用(幼儿旁观)、讲解火灾逃生技巧;联合社区医生开展 “急救技能培训”,教家长和教师基础急救方法。实践场景拓展方面,组织幼儿走进 “消防中队”“社区警务室”,实地观察急救设备、消防车等;与超市、公园等场所合作,开展 “公共场所安全实践”,练习识别紧急出口、求助工作人员。诸暨市璜山镇中心幼儿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开发 “萌娃安全行” 系列课程,联合 12 个单位开展活动,形成 “家园社” 联动的安全教育生态,其经验被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安全示范案例。

四、结论

幼儿安全教育需突破 “碎片化说教” 模式,构建 “认知 - 情境 - 技能” 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通过游戏化教学适配幼儿认知特点,借助家园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实践证明,系统的安全教育不仅能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更能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风险判断能力和自主保护能力,为其终身安全奠定基础。未来需进一步完善两大方向:一是加强教师安全素养培训,开发标准化安全教育课程资源;二是建立幼儿安全行为评估体系,通过动态监测优化教育策略,推动幼儿安全教育从 “被动防护” 向 “主动预防” 转变。

参考文献

[1]宋梅兰;张淑琴.做好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的策略探究[J].成才之路,2020,(19):102-103.

[2]杨秀丰.试论幼儿教育中如何进行安全教育[J].动漫先锋,2020,(11):34-34.

[3]丹增旺姆.浅谈幼儿园主题活动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安全教育[J].传奇故事,2022,(28):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