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李卫华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第一中学
一、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的分类
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追求,按资源性质,可划分为革命遗址遗迹类、纪念设施类、文艺作品类、革命精神类,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提供了鲜活的教学素材。
革命遗址遗迹类是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的物质载体,包括革命活动旧址、战场遗址、会议旧址等。这类资源具有原真性和不可移动性特点,如冉庄地道战遗址保存了长达 16 公里的地道网络和大量抗战时期的民居、工事;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保持了当年的建筑格局和环境风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所在的育德中学旧址,是当年进步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预备学校 。这些遗址遗迹是革命历史的直接见证,具有强烈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纪念设施类包括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园等专门为纪念革命事件和人物而修建的设施。保定拥有多处国家级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雁翎队纪念馆等。这些纪念设施通过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展示等手段,系统呈现了革命历史,成为红色教育的主阵地。
文艺作品类是保定红色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以保定革命斗争为背景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数量众多,影响深远。孙犁的《荷花淀》开创了"荷花淀派"文学风格;徐光耀的《小兵张嘎》塑造了经典的抗日小英雄形象;《地道战》、《狼牙山五壮士》等电影使保定的抗战故事家喻户晓 。这些文艺作品极大地扩展了保定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形成了独特的"文学保定"现象。
革命精神类是保定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狼牙山五壮士的舍生取义、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雁翎队的机智勇敢、地道战军民的团结智慧,这些精神品质构成了保定红色文化的灵魂。与物质形态的资源相比,革命精神具有更强的时代适应性和教育价值,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点。
二、保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应用的必要性:回应思政课核心目标与时代需求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文化自信。保定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时期的奋斗史:狼牙山五壮士的“ 宁死不屈” 体现了革命信仰,冉庄地道战的“ 全民抗战智慧” 彰显了人民力量,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保定学子的探索精神折射出青年担当。这些资源能让抽象的“ 家国情怀” “ 革命精神” 转化为具体的历史场景和人物故事,帮助学生在共情中理解“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强化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2.破解思政课“ 抽象化” “ 说教式” 困境的有效路径
传统思政课易陷入“ 理论灌输” 的误区,学生对遥远的历史事件和宏观理论缺乏感知。保定红色文化资源是学生“ 身边的历史” :学生可实地观察地道战的防御工事,直观理解“ 人民战争” 的内涵;通过走访老党员,聆听保定解放时期的亲历故事,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从课本概念变为鲜活记忆。这种贴近性能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避免“ 空对空” 的说教,让思政课真正“ 活” 起来。
3.传承红色基因与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
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保定红色文化中蕴含的“ 艰苦奋斗” “ 团结协作” “ 勇于担当” 等精神,与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高度契合。例如,通过分析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保定青年“ 寻求救国真理” 的历程,可引导学生思考“ 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通过冉庄人民“ 军民一心抗敌” 的案例,可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将本地红色资源融入教学,能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中实现“ 代际传递” ,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二)应用的可行性:资源、政策与实践条件的支撑
1.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内容开发提供基础
保定红色文化资源兼具“ 物质性” 与“ 精神性” :物质层面,有冉庄地道战遗址、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可作为研学基地);精神层面,有“ 狼牙山精神” “ 地道战精神” 等可提炼的精神内核,以及大量革命故事、历史文献、口述史料等。这些资源可转化为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如将地道战遗址照片制成课件,用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设计“ 价值判断” 讨论题,满足思政课“ 案例教学” “ 情境教学” 的需求。
2.政策导向与课程标准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层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要挖掘各种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 年修订)》强调“ 结合地方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保定地方政府也在推进“ 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如编写地方红色教材、组织红色研学活动),政策支持为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提供了制度依据。
3.技术与实践路径突破实施限制
针对高中课时紧张、实地研学难以常态化的问题,可通过“ 线上+线下” 结合的方式破解:线上,利用 VR技术还原地道战场景、制作红色故事微视频(如“ 狼牙山五壮士” 动画短片),供课堂播放;线下,与本地纪念馆合作开发“ 思政课实践基地” ,组织“ 红色研学日” (如结合“ 必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内容,开展“ 重走狼牙山” 实践课)。此外,可邀请纪念馆讲解员、老战士担任“ 校外思政导师” ,通过讲座、访谈等形式丰富教学形式,降低实践门槛。
三、保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价值引领原则
要确保教学内容的根本立场正确,旗帜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深刻阐释保定红色资源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牺牲奉献、人民情怀。例如,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事迹时,不仅要描述战斗过程,更要结合《政治与法治》中“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分析其“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深刻理解“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需警惕单纯猎奇式讲解(如过度渲染战斗血腥细节)、偏离主流价值观的解读(如质疑英雄行为的合理性),始终以“ 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根本目标。
(二)坚持育人为本与教学适配原则
紧紧围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要求,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塑造和核心素养发展,避免“ 两张皮” 现象。
做到内容适配:精选与教材知识点紧密结合的案例。例如,将冉庄地道战中“ 村民与八路军共同设计防御体系” 的史实,与《哲学与文化》“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知识点结合,而非牵强植入无关内容;
做到学情适配:针对高中生认知特点,采用故事化、探究式教学。在讲解“ 晋察冀边区政权建设” 时,组织学生模拟“ 边区议会” 投票场景,通过角色体验理解“ 民主集中制” ,避免成人化、理论化说教;
做到目标导向
明确每次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分析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聚焦“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 ,而非泛泛讲述留学经历。
(三)坚持历史真实性与情感共鸣相统一原则
尊重历史事实,严谨使用史料,同时注重挖掘资源中蕴含的情感力量,引发学生共鸣,实现知情意行的统
坚持真实性:依托权威史料,如晋察冀边区档案、老战士口述史等。讲述“ 七六护校斗争” 时,邀请亲历者后代讲述细节,并用校史档案佐证,避免虚构情节。
坚持情感性:挖掘故事中的人性光辉。例如,讲解白求恩在保定的医疗工作时,通过“ 为伤员输血” “ 自制手术器械” 等细节,展现“ 国际主义精神” 与“ 敬业奉献” 的温度;
坚持统一性:在真实史实基础上升华情感。如参观阜平城南庄纪念馆时,结合“ 毛泽东同志在城南庄的工作生活” 史实,引导学生感悟“ 党的艰苦奋斗作风” ,而非脱离史实空谈精神。
(四)坚持资源整合与形式创新原则
整合各类红色资源,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
资源整合方面:将革命事迹、历史场馆、文化符号联动使用。例如,围绕“ 太行精神” 主题,整合狼牙山五壮士事迹(精神内核)、晋察冀边区纪念馆(实物佐证)、太行山区脱贫成就(时代延伸),形成完整教学链;
形式创新方面:课堂内运用 VR 还原地道战场景、开展红色剧本杀(如“ 解救边区伤员” 主题);课堂外组织“ 红色研学+社会调查” ,如学生走访冉庄老村民,记录“ 地道战对当代乡村治理的启示” ;线上利用“ 保定红色文化云平台” 开展知识竞赛,拓展学习时空。
四、保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让红色基因扎根知识体系
将保定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在《政治与法治》“ 公民的政治义务” 教学中,引入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转移英勇跳崖的事迹,补充聂荣臻元帅签署的《狼牙山五壮士训令》等史料,引导学生理解“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的内涵。组织学生自编自演“ 地下长城的智慧” 情景剧(以冉庄地道战为背景),能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直观理解“ 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中的创造性贡献” ,深化对“ 群众路线” 的认识。
结合《经济与社会》“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分析地道战中“ 隐蔽出入口设计” “ 防水防毒系统” 等战术创新,引导学生体会“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在“ 乡村振兴” 内容中,对比冉庄地道战遗址的保护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理解“ 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的实践路径,让抽象理论落地生根。
(二)赏析红色题材作品:以艺术之美滋养红色情怀保定红色文艺作品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优质载体,通过赏析与创作,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
在《哲学与文化》“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中,播放电影《地道战》片段,引导学生分析“ 全民皆兵”“ 灵活机动” 的抗战精神与“ 团结统一、勤劳勇敢” 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组织学生阅读保定作家梁斌的《红旗谱》,探讨“ 朱老忠等农民英雄的觉醒历程” ,理解“ 革命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关系” 。
鼓励学生参与红色创作:以《狼牙山五壮士》油画为灵感开展绘画比赛,用画笔诠释“ 英雄气概” ;结合《野火春风斗古城》情节创作微电影,将“ 地下工作者的忠诚” 转化为影像语言。改编红色歌曲《晋察冀小唱》,在旋律创作中体会“ 乐观主义精神” ,这种艺术实践让红色情怀在创作中自然生长。
(三) 设计红色情境题目:在问题解决中强化价值导向
通过情境化试题,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红色资源,强化价值认同与思维能力。
在《哲学与文化》“ 唯物史观” 教学中,设计情境题:“ 冉庄村民在党的领导下,用‘ 地上青纱帐,地下长城墙’ 的战术抗击日军。请结合材料,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这类题目既考查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又能强化“ 以人民为中心” 的导向。
高三复习阶段可设计跨模块综合题:“ 材料一:1947 年,晋察冀边区在保定开展土地改革,激发农民参军热情;材料二:如今,保定某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人均收入翻番。请运用经济、政治、文化知识,分析‘ 红色基因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 这种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展开红色主题活动: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主题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升华。清明节期间,开展“ 大手拉小手 清明祭英烈” 活动,带领学生前往烈士陵园,通过诵读祭文、敬献花篮、聆听微党课等形式,缅怀革命先烈;“ 七一” 建党节举办“ 跟着党史立信仰” 校园戏剧节,鼓励学生编排《红船记忆》、《晋察冀的曙光》等剧目,将党史学习与艺术表达相结合。
开展“ 红色文化调研” 项目式学习:学生分组考察红色遗址,访谈老党员,撰写调研报告。例如,某小组在调研涞水山南村时,发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诞生地的历史细节,据此制作了专题纪录片,在校园内展映,提升信息处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组织红色实践活动:在沉浸式体验中锤炼品格
依托保定红色资源,设计多层次实践课程。初级阶段组织“ 红色研学一日行” ,参观狼牙山五壮士陈列馆、冉庄地道战遗址,通过现场教学、情景朗诵感受革命历史;进阶阶段开展“ 重走赶考路” 主题研学,沿阜平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花山村路线,体验“ 进京赶考” 历程,结合《政治与法治》“ 党的执政方式” 内容现场研讨。
鼓励学生参与“ 红色文化传承” 志愿服务,如在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学生在讲解红色事迹时,不仅提升了表达能力,更深刻理解了“ 忠诚、奉献” 的内涵,实现“ 知行合一” 。
五、结语
将保定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思政课“ 扎根地方土壤” 的必然选择。通过挖掘教育价值,遵循四大原则,优化教学内容、赏析红色作品、设计情境题目、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实践体验,能让红色基因融入学生血脉。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校地协同,创新形式载体,让红色文化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 精神养分” 。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 2019.
[2] 教育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教育部. 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Z]. 2021.
[4] 保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保定市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5] 王树荫,王易.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 思想教育研究,2020(5):97-101.
(本论文是保定市“ +ZZ′′ 规划课题《保定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编号 2502032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