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三国”题材日本动漫在中国的逆向传播

作者

梅子

云南民族大学 650500

当前,我国面临的外来文化影响已多维度体现,青少年看日本动漫、追韩国女团。在全媒体时代,外来的动漫作品携带着外来文化及价值观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青少年与年轻群体。当下如何有效唤起青少年、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文化自信根植于民族文化认同,唯有守护中华文明的精神命脉,方能铸就坚不可摧的文化底气。在当今时代,文化自信也关乎文化安全,时至今日,文化安全已不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而是早已被各国所重点探讨的议题。2006 年日本政府提出“动漫外交”战略,加快推进日本文化的输出。根据邢红梅等学者的研究,日本动漫传递出的日本民族文化精神与价值观 , 对中国已然构成文化渗透。[1] 在传入中国的日本动漫当中,有一类为中国题材的改编作品,这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以中国三国时期史实及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改编后的动漫作品。据初步统计,从1971 年至2011 年,日本出版的“三国志”漫画作品达到124 部。[2] 这些作品伴随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以多种方式逆向传播回中国,这些作品改编了甚至仅仅只是借用了“三国”这个中国历史文化 IP, 而在改编和借用中发生了不可小觑的变异阐释。学者潘一禾认为,当代大众文化和娱乐活动对国家历史和传统经典的现代阐释既可能是善意和有意的,也可能是恶意和故意的,还可能是无意和随意的。[3] 这些日本“三国”题材动漫作品借助网络媒介和全球信息化渠道,以更广的传播平台和更强的传播时效逆向传播到中国,是当今一个值得注意的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梳理此类中华文化在经历跨文化传播后,以重塑的形象逆向回流传播的现象,可以从文化安全的角度,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现实与理论启示。

一、“三国”题材在日本的动漫化创作

在日本,17 世纪江户时代的僧侣湖南文山将嘉靖版《三国演义》小说翻译改编为日文版本《通俗三国志》[4],其对三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日本大部分的三国题材作品虽命名带有“三国志”字眼,但人物、情节则大都以《三国演义》小说为蓝本演化而来。1943 年,日本大众通俗文学家吉川英治完成了名为《三国志》的小说。吉川《三国志》的问世,也使中国题材的作品由此前的纯文学领域走向大众通俗文学。[5] 至 20 世纪70 年代,图像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体迅速发展,日本“三国”题材的作品形式开始跳脱传统纸质文字,发展成为图像视觉媒介形式。在此时期,横山光辉的所创作的《三国志》漫画开始在杂志连载。这部作品创作以吉川英治《三国志》为蓝本,自 1971 年开始连载,历时 11年完成,共 60 卷,是横山光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横山光辉的漫画《三国志》于 1991年被改编为电视动画,并于同年由东京电视台首播,全 47 集。此后,又有 1983 年开始连载的“三国”题材漫画《吞食天地》;1985 年,东映版《三国志》动画在日本播出,该动画实际由日本宗教团体旗下企业信浓企画制作;90 年代中期,“三国”题材漫画《苍天航路》开始连载,该部作品也在 2009 年改编为同名动画上映;2000 年以后,《一骑当千》、《三国志百花缭乱》、《恋姬无双》、《钢铁三国志》等“三国”题材作品纷纷涌现,这部分作品往往形式多样,涉及漫画、动画、游戏领域;2009 年推出的 52 集电视动画《三国演义》(日方片名《最强武将传 三国演义》)是迄今为止最典型、也是最早获批的中日合拍三国题材动画项目,分别在中国和日本播出;2019 年,又一部“三国”题材的日本漫画《派对浪客诸葛孔明》开启连载,并于 2022 年改编为同名动画在日本播出,2023 年同名真人电视剧播出、2025 年作品续篇真人电影上映。

二、日本“三国”题材动漫作品的变异阐释

上述动漫化的日本“三国”题材作品对比中国三国史实与《三国演义》原作,虽有少数作品基本在宏观叙事框架和人物意涵上大致遵循史实与《三国演义》原作小说,大部分都带有跨文化传播后的创造性重塑之特点,在多个维度发生了变异化的阐释。

首先,是故事结构和主题的变异。日本三国题材动漫,虽然有守正派作品,如横山光辉《三国志》与东映《三国志》,故事构架相对完整,但也是终结于诸葛亮病逝,缺失司马夺权、蜀吴灭亡以及三分归晋的最终结局。而其他作品大多只是借用三国时代背景,或是直接借用三国标志性事件,如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一些作品直接以人物传的形式架构故事,如《钢铁三国志》是以陆逊的成长为主线,重新演绎了三国时期的经典情节,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部分作品甚至将三国故事与现代日本社会直接进行“穿越式”的结合或完全架空为虚构的异想世界,如《一骑当千》、《DRAGON SISTER! 三国志百花缭乱》,而《派对浪客诸葛孔明》则是诸葛亮穿越到现代日本的“反向穿越”式剧情。这些变异,抹消了三国史实以及基于真实中国历史人物进行适度改编创作的《三国演义》本有的中国人文、政治和社会精神,陷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书写。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变异。日本《三国演义》题材动漫中的人物形象,较之《三国演义》原著也发生了变异。比如诸葛亮在大多作品中被强调的仅为智谋,而其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信念却被忽视。曹操的塑造,一方面则是单一地扁平化呈现为刘备阵营的反派对立,其被强调的往往就只有强大军事力量代表的“武力值”这一属性,另一方面像《苍天航路》中,又跳脱中国文学中曹操枭雄形象的框架,将曹操塑造的非常正面,整个故事也变成曹魏立场。

再次,是对主要人物进行女性化的颠覆性改变。比如,《一骑当千》、《恋姬无双》中的主要男性角色刘备、关羽、张飞等都变成了美貌的女性,甚至包含色情元素。也有一些非常混乱的改编,比如《吞食天地》中张角变成了魔界魔王,挑起魔界与人间的混战。

最后,是传统文化意涵的变异。比如,乱世下英雄的家国情怀被异化为个人的热血成长史,刘关张的忠义之情被武士道精神变相诠释,诸葛亮的智谋被剥离了人物本身的高尚情操,仅剩作为谋士的黑暗色调等。这些变异,颠覆了《三国演义》本有的家国情怀、国家统一等宏大历史观、中华文化观、民族观的意蕴主题,而置换上了日本动漫主题中常见的粗浅的“热血”、“追梦”、“成长”、“拯救”等类型化主题。

三、日本“三国”题材动漫的逆向传播

日本“三国”题材动漫回流传播至中国的过程,也大致对于日本动漫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将传播方式与时代节点结合,可以分为:官方引进、盗版侵入、线上互动三种形式。

1. 官方正式引进

官方引进形式主要涉及电视台引进播出电视动画、出版社引进出版纸质漫画作品、线上视频网站引进播出动漫。日本“三国”题材动漫引进到中国的年代从上世纪 90 年代跨越至今。

90 年代,横山光辉版《三国志》动画片诞生不久,就被引入了中国大陆。中国大陆播放的是我国台湾的配音版。该版本将主题曲的歌曲和歌词都进行了替换,歌曲以童声演唱,“桃园里三人结义,乱世中立定志气。救苍生平天下,壮志凌云平地起,分天下三国鼎立,争千秋群雄并起。赤壁白帝五丈原,多少英魂入尘兮……”[6],是 80 后 90 后的童年记忆。2022年,新星出版社将横山光辉《三国志》漫画引进出版。近年,中国以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为核心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动画”也正式引进了横山光辉三国志的动画作品。

此外,由中日合拍的《最强武将传 三国演义》也于2009 年在CCTV8 首播,同时也在咪咕视频、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多个线上视频网站正式播出。

2. 盗版混乱侵入

盗版的传播也由年代媒介形式的不同,大致分为纸质盗版作品、音像盗版作品、线上盗版传播三种形式。首先盗版漫画书籍,上世纪 90 年代,大量盗版漫画书籍传入中国,这些书籍主要是通过我国台湾进行汉化翻译后流入大陆,纸质粗糙、印刷模糊,而且连载后转为单行本出版的漫画作品一般都篇幅较长,往往一套有十多册甚至数十册都不为奇,所以经常会有盗版流入册数不齐的情形。这类盗版漫画书的受众主要是青少年,所以对于 80、90 后来说,通过买或借,小伙伴们集中力量“拼凑”出一部完整的漫画共同阅读也是记忆往事。90 年代,随着娱乐影音家电,如VCD、DVD 慢慢走进家庭,盗版的VCD、DVD 也在影像制品贩卖、租赁店常见。90 年代后期至 2000 年初期,随着家用电脑的普及,一种压缩式的盗版光碟也出现在街头贩卖,这种碟片一张就能装进几十部动画作品,深受学生党的青睐。在这样的盗版传播载体下,日本各类动漫包括“三国”题材动漫也进入中国,一些质量不高,甚至带有色情与暴力元素的作品也被青少年群体所接触到。线上的盗版传播主要出现在网络媒体普及后,包括如今现时,在视频网站也有一些 UP 主将未经由正式引进的动画作品零散播出,在视频网站管理方发现后又删除,由此反复。各类社交媒体、包括购物网站也有相对隐蔽的渠道可购买到各种盗版的漫画电子版及动画资源。

3. 线上多元互动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随着视频网站、社交媒体的发达,自媒体视频创作及传播成为了一种风潮甚至工作形式、生活方式。伴随网络平台的规范化管理和相应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含有消极元素或是较有争议的动漫作品,还有未经版权授权的动漫作品大都从正规视频网站下架,但一类名为“二创”形式的视频,却在各个平台热度不减。这类“二创”作品,利用视频剪辑和制作技术,对已经存在的动漫作品进行引用解说、恶搞、拼贴、模仿等操作,其形式灵活、创作技术门槛低,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意趣和网络文化的实时热点,传播效果不可小觑。

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以动漫作品“派对浪客诸葛孔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点击播放第 1 位的视频为同名动漫主题曲剪辑,该视频发布于 2022 年 4 月 7 日,时长 3 分钟,截至2023 年 11 月 25 日,点击量为 925.8 万,评论有 2.4 万条,点赞有 29.4 万,转发有 13.8 万,收藏有 17.2 万。这部作品的剧情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以年轻之躯穿越到现代日本,与女主月见英子相识。而后诸葛亮自荐为英子的经纪人,以自己的谋略帮助英子获得选秀排名,成为偶像,实现音乐梦想。该视频下评论中点赞较高的两条内容分别为:“历史上的丞相辛苦劳累了一辈子,来现代好好玩一把放松放松吧”,“作者大概是那种拿着三国演义看,看到星落五丈原就把书摔了,泪流满面看不下去的人。”再结合其他评论可以看出,观看这个视频的观众或是喜爱这部动漫的受众当中还是不乏对三国史实和《三国演义》原作故事了解的群体。但评论中也可以看到用“此间乐,不思蜀也”,即《三国演义》原作台词恶搞的评论,虽然网络娱乐是一种轻松的个人休闲行为。但对于史实和传统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和塑造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尽忠之诸葛丞相的形象,这样评论的出现,可谓讽刺。

另外一个线上互动传播案例是知名博主“冷淡熊”的三国系列恶搞视频。“冷淡熊”的恶搞三国视频主要是剪辑各种三国影视作品构架而成,其中,东映版《三国志》就是其所使用的主要素材。作为没有正式引进到中国大陆的 90 年代动画,这部动画的受众相对有限。但很多人通过观看冷淡熊的搞笑视频发现了东映《三国志》中角色的独特魅力以及作品精美的画风,当然还有作品中第一部分“英雄的黎明”的配乐也再次被人们所注意和称道。“冷淡熊”的出现,为东映《三国志》起到了延后却有效果的传播作用。

结语

三国文化以及《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核是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根基。从辩证的角度,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华优秀文化得以传播至他国并得到弘扬当然是正向的,但变异后的文化阐释是否会通过逆向传播方式回流影响本身的文化认同,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就像学者胡惠林教授曾经提到过“美国对《花木兰》的重新阐释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如果我们对‘花木兰现象’不能引起足够的警惕和高度关注,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将来看到的对中国文化资源的读本,也许就都是‘美国版’的。”[7]

参考文献:

[1] 邢红梅 , 李彬 . 文化安全视阈下外来动漫的影响与应对 [J]. 中国出版 , 2011,(02): 9-12.

[2] 陈曦子 .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漫画的再创作现状剖析——以日本“三国”故事 漫 画 发 展 为 着 眼 点 [J]. 明 清 小 说 研 究 , 2016, (04): 191-203. DOI:10.13674/j.cnki.32-1017/i.2016.04.014.

[3] 潘一禾 . 文化安全 [M]. 浙江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07.10: 92-93.

[4](日)杂喉润 . 三国志と日本人 [M]. 东京 : 讲谈社 , 2002 :80.

[5] 王向远 . 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 [M]. 上海 : 古籍出版社 , 2007.9: 142.

[6] 徐春伟 .《横山光辉三国志》:仁义的光辉在闪耀 [EB/OL].(2022-03-04)[2025-7-3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320671.

[7] 胡惠林 .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 [M]. 太原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05.10: 80.

作者简介 : 梅子 (1983—), 女 , 汉族 , 云南昆明人 , (邮政编码), 硕士研究生, 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日语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日本《三国演义》题材动漫在中国的逆向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研究,项目编号:2024J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