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时空变化监测及来源解析研究

作者

梁凯

力鸿集团华能环境监测服务(天津)有限公司 120102198105201178

引言

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与公众健康的关键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工业活动增多,大气颗粒物浓度呈现复杂时空变化特征,其来源也愈发多元化。深入探究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精准解析其来源,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大气污染现状,更能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控策略提供关键依据。

一、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概述

城市大气颗粒物是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的总称,其成分复杂,包括无机物如有害金属元素、硫酸盐、硝酸盐等,以及有机物如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这些颗粒物来源广泛,既有自然源如土壤扬尘、海盐粒子等,也有人为源如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等。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城市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巨大,细颗粒物(PM2.5)能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大气颗粒物还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城市交通和航空运输安全,对城市的气候和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时空变化及来源解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时空变化监测技术

(一)时间变化监测技术

时间变化监测主要关注大气颗粒物浓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波动情况,包括小时变化、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常用的监测仪器有 β 射线吸收法监测仪、微量振荡天平法监测仪等,这些仪器能够实时连续地测量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在一天中,大气颗粒物浓度通常在早晚高峰时段较高,这与交通流量增大、机动车尾气排放增加有关。在季节上,冬季往往是大气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的季节,这是因为冬季气温较低,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燃煤取暖等活动的增加也会导致污染物排放量上升。

(二)空间变化监测技术

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面监测站点布设、卫星遥感监测和移动监测等,地面监测站点布设是获取大气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的基础手段,通过在城市不同功能区如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等合理设置监测站点,可以获取各区域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数据。卫星遥感监测具有覆盖范围广、监测周期短等优点,能够提供大尺度的大气颗粒物空间分布信息。移动监测则可以利用车载监测设备,对特定区域进行灵活监测,补充地面固定监测站点的不足。综合运用这些监测技术,可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一)时间变化特征

从时间维度来看,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在小时尺度上,大气颗粒物浓度受交通流量、工业生产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呈现出早晚高峰高、中午低的特征。在日尺度上,大气颗粒物浓度还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如风速、风向、降水等。当风速较大时,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气颗粒物浓度会降低。而降水则能够起到湿沉降的作用,清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在季节尺度上,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差异显著,冬季由于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取暖排放增加,大气颗粒物浓度通常较高。夏季则由于气温高、大气对流旺盛,污染物扩散条件较好,大气颗粒物浓度相对较低。

(二)空间变化特征

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在空间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功能区的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不同,工业区由于工业生产活动集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大气颗粒物浓度往往较高。商业区和居民区则受交通尾气和日常生活排放的影响较大,大气颗粒物浓度也相对较高。而城市公园、绿地等区域由于植被覆盖较好,能够吸附和沉降部分颗粒物,大气颗粒物浓度相对较低。此外,城市的地形地貌也会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如山谷城市由于地形封闭,污染物容易积聚,大气颗粒物浓度可能会比平原城市高。

四、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方法

(一)源排放清单法

源排放清单法是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污染源的排放数据,建立大气颗粒物排放清单,从而确定不同污染源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该方法需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排放因子、活动水平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计算出不同污染源的排放量。源排放清单法能够提供详细的污染源信息,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结果影响较大,且难以考虑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和转化过程。

(二)受体模型法

受体模型法是基于受体(即监测点)处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物理特性,通过数学模型反推不同污染源的贡献。常用的受体模型包括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正定矩阵分解模型(PMF)等。这些模型不需要了解污染源的具体排放情况,只需分析受体处大气颗粒物的成分特征,就能够确定主要污染源及其贡献率。受体模型法具有操作相对简便、能够考虑污染物的传输和转化等优点,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赖于受体处大气颗粒物成分分析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五、结束语

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是当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其浓度时空变化监测及来源解析对于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运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准确掌握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主要污染源及其贡献。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不断完善来源解析方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解析结果的影响。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格局,共同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跃思 , 姚利 . 中国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防控对策研究进展 [J]. 环境科学研究 ,2020,33(01):35-46.

[2] 唐孝炎 . 大气环境化学(第三版)中大气颗粒物相关研究新进展及启示 [J]. 中国环境科学 ,2021,41(05):2033-2040.

[3] 贺克斌 , 杨复沫 . 大气颗粒物与空气质量改善:源解析与控制策略新思考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39(09):2801-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