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长效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谷天雪
身份证:232301199306262125
引言
农村饮水工程虽实现了“有水喝”向“喝好水”的转变,但仍存在水源污染、水处理薄弱、运维管理不足等问题。水质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饮水安全。需从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实现水质安全的持续保障,提升农村居民用水质量与健康水平。
一、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体系仍不完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水源保护力度不足。在部分地区,饮用水水源未划定保护区或保护区制度落实不到位,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等直接影响水源水质,尤其在地表水源点更为突出。其次是工程设计与运行维护标准不统一。在一些小型饮水工程中,未配套建设必要的水处理设施或设施选型与水质不匹配,水处理工艺水平低,导致出厂水达不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同时,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完成后,运维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确、运维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影响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水质稳定。第三,水质检测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检测频率低、项目少,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置水质异常问题,甚至部分地区缺乏基本的水质在线监测能力。此外,水质安全应急体系薄弱,突发水质污染事件响应滞后,未建立快速切换水源或临时供水机制,严重时影响群众正常生活。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削弱了工程的使用效果,也对农民的饮水安全造成潜在威胁,亟需建立一套系统性、科学性、操作性强的水质保障长效机制予以解决。
二、构建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长效机制的总体思路
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长效机制建设应以“全周期管理、全要素覆盖”为导向,涵盖从水源保护到终端用水的全过程,突出科学规划、规范运行、智能监管和社会共治四大理念。在组织架构上,建议由县级政府牵头,统筹各职能部门协作,明确供水单位、水质检测机构、村级组织等职责边界,建立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管理网络;在技术体系上,推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及管理制度化,提升水处理技术适应性和可靠性,强化在线监测与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实现水质实时监测、风险预警和信息追溯;在制度保障上,建立覆盖水源保护、水质检测、应急处置、运行维护、人员培训等多维度的管理制度体系,并推动地方立法将关键环节纳入法治化轨道;在经费保障上,探索政府主导与多元筹资相结合的机制,通过水费合理调整、财政补助、专项基金等方式,确保水质保障所需资金长期稳定。通过上述多管齐下的系统构建,逐步形成科学完备、运行高效、群众认可的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长效机制。
三、水源保护与水质保障的协同推进路径
水源作为农村饮水工程的首要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着供水水质的基础水平。因此,强化水源保护是构建长效机制的首要任务。首先,应加快推进水源保护区划定和标准化建设,明确保护范围、管理责任及监管措施,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对一级保护区严格禁止畜禽养殖、工业排污等行为,对二级保护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生态隔离带建设。其次,应开展水源地环境整治行动,清理水源周边垃圾、农膜、污水排口等污染源,推广生态修复技术,提升水源涵养和自净能力。此外,应构建水源地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联动上游降雨、流量、气象等信息,实现对水源污染风险的预警预报。同时,加强村民环保意识教育,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水源保护氛围。通过制度、工程、技术、宣传等手段协同发力,夯实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的源头基础。
四、水质检测与运维管理的精细化机制设计
建立健全的水质检测机制是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抓手。应以县级水质检测中心为核心,构建“县—乡—村”三级检测网络,明确检测频率、检测指标及应急检测流程。对集中供水工程,建议每月开展一次常规水质检测,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项检测;对小型分散供水工程,应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抽检,重点关注余氯、浑浊度、大肠杆菌等关键指标。同时,推广智能水质监测设备的应用,实现对水源水、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动态跟踪,数据统一上传至县级平台,供监管部门实时分析与处置。运维管理方面,应推动农村供水工程专业化、规模化运行,明确运维单位职责范围,落实“定岗、定人、定责”制度,建立巡检、维修、报修、台账等标准化流程。加强运维人员培训与技术支持,提升其设备维护、水处理操作和水质异常应对能力。针对饮水工程运行过程中的高风险点,如消毒剂使用不规范、蓄水池清洗不到位等问题,应制定专项管控措施,防止二次污染发生。通过完善的水质检测体系与高效的运维管理机制,构建农村饮水工程稳定运行与水质持续达标的双重保障体系。
结论
农村饮水工程水质保障的长效管理机制建设,是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用水权益的系统性工程。当前水质保障体系中仍存在水源污染风险高、运维能力弱、水质监测不足等问题,亟待通过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运行机制和强化技术支撑来系统破解。未来应从加强水源保护、提升水质检测能力、推动专业化运维、强化政策与经费保障、激发群众参与等多方面入手,建立起全流程、全周期、可追溯的水质保障机制,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转变,确保农村饮水工程真正实现“水质达标、群众满意、运行可持续”的目标,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安全支撑。
参考文献:
[1] 马永歆 . 灌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农村实用技术 ,2024,(12):117-118.
[2] 张凯 .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技术及工程管理 [J]. 农村实用技术 ,2024,(09):127-128.
[3] 孙敏 . 涡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的思考 [J]. 治淮 ,2024,(0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