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李宁顺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86 号法学研究所
数据标注作为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隐形引擎”,承担着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机器可识别信息的核心功能。随着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辽宁积极寻求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路径。在这一背景下,数据标注产业不仅成为辽宁培育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更是连接区域产业基础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核心纽带。
一、数据标注产业发展现状
1. 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自 2024 年 5 月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以来,辽宁省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关于促进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依托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沈阳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大连隐私计算试点三大国家级平台,构建了“省级统筹 + 市级落实”的政策协同机制,并陆续出台《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系统推进“数据标注- 算法研发- 场景应用”全链条发展。
2. 产业规模快速扩张
辽宁省数据标注产业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双重作用下,已形成以沈阳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为核心、多领域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截至 2025 年 5 月,仅沈阳市产业规模从获批初期的 1.5 亿元飙升至17.8 亿元,增长率高达 1086% ,标注企业数量从11 家扩张至53 家。1截至 2025 年 8 月,大连加快推动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新拓展产业空间3 万平方米,从业人员超4000 人,产值超过4 亿元。2 区域协同方面,皇姑区作为辽沈地区数据标注产业先行区,率先建成本地首个数字标注产业园区,一体化打造“基地 + 产业园”综合平台。
3. 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在技术创新方面,沈阳市制定《沈阳市数据标注技术创新指导意见》,系统布局跨模态融合增强、多模态数据增强等 10 项前沿技术研发方向。目前,基地已建成 5 个技术创新平台,累计标注数据量达2384TB,形成 36 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直接应用于 41 个 AI 大模型训练。3 同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累计参与制定 15 项标准规范,为数据要素的规范化流通奠定基础。其中“和平湾虚拟现实研究院”参与编制《数字孪生信息模型》国际标准,沈阳市主导 2 项国家标准、11 项地方标准制定。“东软智能医疗”发布2 个医疗影像标注行业标准,已在省内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4. 创新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辽宁将数据标注人才培养作为推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创新多层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沈阳作为国家首批数据标注基地,构建“ 1+2+6+103 培训体系,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产教融合基地已培养 200 余名人工智能训练师,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和“百度智能云”等实训基地实现人才无缝对接。大连金慧融智科技通过“垂类业务场景 + 智能标注平台 + 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场景化人机协同模式,累计培养逾1 万名专业标注人员,有效缩短人才培养周期。4 盘锦、鞍山等地通过国企直签岗位和产业园区承接全省培训资源,形成“总部研发 + 地市实训”的柔性人才供给网络。
二、数据标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沈阳高标准推进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沈阳日报,2025-05-26.
2 《大连:全力为经营主体降成本、优服务,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证券时报网,2025-08-11.
3 《沈阳高标准推进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沈阳日报,2025-05-26.
4 《高新区一企业入选全国数据标注优秀案例》,半岛晨报,2025-05-14.
1. 数据标注产业发展不均衡
沈阳、大连等核心城市数据标注产业发展迅速,但省内其他地区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产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少,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沈阳、大连拥有省级智算中心支持 , 沈阳、大连的人工智能算力分别达 500P 和 300P,而其他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算力基础设施薄弱,只能承接低附加值的基础标注任务。
2. 数据标注高端人才短缺
沈阳、大连的头部企业已进入多模态数据增强、区块链溯源等前沿领域,而全省 70% 的标注企业仍停留在 2D 图像分类、语音转写等基础任务,导致技术能力断层严重。目前,全省数据标注从业人员超 1.16 万人,但能胜任跨模态标注、大模型指令优化、工业元宇宙等高复杂度任务的不足 10% ,同时具备专业知识 + AI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严重短缺。
3.数据标注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国家层面尚未建立覆盖多模态数据的通用标注标准,导致企业间标注格式、质量要求差异显著。同时缺乏权威的数据集质量评价标准,如标注一致性、精确度等量化指标未纳入地方监管框架。辽宁虽在沈阳基地建设中提出“企业和园区能力等级认定办法”,但尚未形成全省推广的成熟体系。
三、数据标注高质量发展路径
1. 强化产业政策支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数据标注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沈阳市数据标注技术创新指导意见》基础上,加快制定全省统一的《数据标注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数据标注产业专业化、智能化发展。可以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对在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等环节投入较大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降低企业建设数据集的成本。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数据标注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提升产业集聚度,完善产业生态。
2. 构建“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结构
一是实施‘兴辽标注专家’计划,培养高端人才。对掌握多模态标注、数据增强算法的人才,可以给予高额科研启动资金,并允许其在沈阳、大连的重点实验室兼职。可以设立“跨域场景创新基金”,支持高校与企业联合申报工业、医疗、金融等跨领域标注项目。二是推行‘双导师制’产教融合,培养数据标注中坚支撑人才。可在高校设立“数据标注产业学院”,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教师联合授课方式,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三是优化职业教育供给,储备基础人才。可以在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工业标注定向班”,重点培养三维建模、点云标注等技能,培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价人才。
3. 建立行业标准体系,提升数据标注质量
辽宁应立足产业基础与区域特色,构建“基础通用 - 技术规范 -安全管理 - 应用领域”四位一体的标准框架,同时强化与国家战略、国际规则的衔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东北亚数据标注标准范式。设立辽宁省数据标注标准技术委员会,由高校、企业、监管部门代表组成,每两年修订一次标准体系,及时纳入大模型标注、4D 标注等新兴技术规范。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对标注结果进行量化评估,如通过混淆矩阵、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来衡量标注质量。
作者简介:
李宁顺,辽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