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数字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战略重构与路径优化

作者

杨瀚涛

西安邮电大学 710121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从“被动适配”转向“主动重构”,通过战略层面的价值重塑、体系整合与机制创新,破解数字转型中资源建设与教学实践脱节、技术应用与教育规律背离的困境。而路径优化作为战略落地的关键支撑,更需围绕资源的生成、整合、共享与应用全链条,探索符合数字教育特征、契合高校发展定位的实践范式,为高校突破资源建设瓶颈、提升资源服务效能提供系统性指导,助力高校通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升级,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数字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战略重构

随着数字化技术对教育生态的深度重塑,高校教学资源的构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量”或“技术”的堆砌,更需要在战略性层面上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流程和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进行系统重构。数字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的战略性重构,其关键是要以“生态化、融合化、个性化”为指导,突破院系之间的界限,建立“内容 - 平台 - 数据 - 人 - 制度”的资源生态体系。在科技结合方面,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科技手段,促进数字化资源生成,保障资源安全性,使科技从“工具辅助”走向“深度赋能”。在服务方向上,抛弃以往单一的资源推演方式,基于学生的数字化肖像,建立一个精准、个性化的资源服务系统,能够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和不同学习目标学生的需要。在协作机制方面,将高校内部的院系、教育技术部门和图书馆等各个方面进行融合,并将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外部组织也进行联系,建立起“共建、共享、共评”的资源建设协作模式,以解决目前存在的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更好地履行培养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核心使命。

二、数字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优化

(一)资源建设路径: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在高校教学资源建设从“碎片化”到“体系化”中,需要以“整体规划、协同共建、技术赋能、需求适配”为核心逻辑,从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入手,打破院系间的资源壁垒,依据高校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资源体系的核心架构。这不仅要覆盖不同专业的核心课程资源,整合理论讲解、实践指导、习题训练等多元内容模块,形成“一门课一个资源集群”的基础单元,还要围绕跨学科新兴领域搭建融合性资源模块,衔接不同学科的知识节点,避免资源因学科分割形成“信息孤岛”。此外,要建立校内多部门协同机制,由教务处牵头,联合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各院系及一线教师共同制定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包括内容格式、标签规范、质量评估指标等,确保新增资源与既有资源能够无缝整合,从源头避免碎片化生成。在此基础上,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校级统一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集中存储、分类检索与动态更新,平台需具备资源关联推荐功能,能够根据课程体系与学习路径自动关联相关资源,形成“资源链”,同时支持教师与学生参与资源评价反馈,通过数据采集分析资源的使用频率、适配效果等信息,反哺资源体系的结构优化,比如对于使用频率低、学生反馈不佳的资源模块及时调整内容,对核心高频资源进一步丰富拓展,使资源体系始终与教学实践需求保持同步。

(二)共享应用路径:从“校内闭环”到“跨域协同”

数字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应用由“校内闭环”向“跨域协同”转变,其关键是突破校园资源“自给自足,流动受限”的封闭局面,构建融合多元主体、匹配跨场景需要的共享系统,实现资源规模效益的最大化。为了推进“跨域协同”,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联动共享平台系统,与省级和国家级的高校智慧资源平台相连接,可以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资源交换,也可以向下联动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特色资源库,把行业实践案例、科研转化成果等都放进共享资源库里。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大高校的元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进行整合,有效解决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检索困难等问题,保证跨域数据的流畅流通和有效使用。还有就是要构建适用于跨领域协作的运作机制,确定知识产权的权属和利用准则,以数字产权的方式界定学校、教师、企业等各方的权利,防止著作权争端妨碍分享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的收益分享和奖励模式,对做出优秀资源的高校和教师给予相应的荣誉,对于参加资源建设的企业,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给予一定的扶持,以破解“建而不享、享而无利”的合作屏障。此外,跨域协同还需强化资源的精准匹配能力,通过分析不同高校的学科优势、学生的专业需求、企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建立资源标签与需求标签的智能匹配系统,确保跨域共享的资源能够精准适配不同主体的实际需求。

(三)技术赋能路径:从“被动支撑”到“主动创新”

转变为主动创新的技术赋能路径,需要将技术创新的动力导入到资源研发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资源的智能化生成和动态优化。比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取学科知识要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分析;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建立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使技术从资源的“载体”变成“创作者”,推动资源形态从静态文本、视频向交互式、沉浸式体验升级。在资源运作方面,需要利用大数据建立资源利用分析系统,对访问频率、停留时间、学习进度和教师的反馈等进行实时收集,并利用算法建模,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收集,比如对一些常见知识点进行识别,发现使用率较低的部分,并对其进行动态内容优先级、呈现形式和推演策略调整,使其能够为资源迭代和优化提供“决策支撑”,防止“重发展轻运行”的消极状态。另外,主动创新的科技赋能也需要注意到科技和教学观念的结合,防止科技运用从教学根本上剥离出来。比如,例如在引入新兴技术时,需先明确其对教学目标、学习效果的支撑价值,再设计对应的资源开发与应用方案,确保技术创新始终服务于人才培养核心需求,为数字转型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总之,数字转型浪潮对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冲击与重塑,本质上是教育生产要素与服务逻辑的系统性变革,这一变革既要求高校跳出传统资源建设的“数量导向”与“封闭格局”,更需从战略层面重新定义资源的价值定位与建设框架。未来需进一步关注新兴数字技术对资源形态的影响,深化多主体协同机制的细节设计,优化资源建设成效的动态评价体系,确保资源建设始终与数字转型趋势、人才培养需求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 秦鑫 , 贺庆 . 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现状评估及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J]. 黑龙江科学 ,2025,16(07):144-146.

[2] 杨通学 . 高校数字影像教学资源数据采集策略指引 [J]. 人像摄影 ,2025,(06):241-244.

[3] 郭琳 , 马璿 , 谢宜君 . 依托数字技术推动西藏高校教学资源数字化发展的路径 [J]. 天南 ,2024,(06):4-6.

[4] 吕丹丹 .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研究 [J]. 科教导刊 ,2024,(2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