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强国建设的文化透视
丁文蕾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网络强国建设的文化根源
媒介融合驱动传统文化形态创新与多维表达。在数字化媒介加持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单一文本限制,通过可视化动态呈现、沉浸式场景建构与交互化叙事策略实现形态革新。故宫博物院开发“数字文物”系列 APP,以 3D 建模技术再现《千里江山图》的层峦肌理,用户通过手势缩放实现艺术鉴赏的深度交互;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唐宫夜宴》《洛神水赋》)运用水下摄影与 AR 技术,复活典籍中的礼乐仪式,赋予传统文化以科技美学新质;敦煌研究院通过“敦煌诗巾”小程序支持用户组合壁画纹样设计丝巾,以“文化模因矩阵”激活公众参与式创作。技术赋权打破了文化传播的传统垄断,以审美重构策略降低认知门槛,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观可感可参与”的实践载体,契合青年群体认知习惯。
多元主体协同构建思政引领的传播生态。网络平台推动传播主体从机构单向输出转向官方 - 市场 - 公众三方协同的创新生态。学习强国”平台开设“每日国学”专栏,以短图文解构《论语》经典,链接治国理政思想,完成传统义理的当代阐释;多主体协同重构文化再生产的权力结构,在避免娱乐化消解的同时构建“价值共识传递链”,为思政教育嵌入提供了“认同 - 共情 - 践行”的实践通路。这种创新性的网络表达方式,不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现代诠释,还大幅提升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网络空间是思想舆论交锋的前沿地带,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原则。通过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灵魂的网络内容生态,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传播工程,使党的创新理论以可视化、互动化形式融入网民日常信息获取全过程。依托数字技术对中华文明基因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系统构建具有中国气派、时代特质的网络文化符号体系。通过打造承载革命精神谱系、彰显民族精神标识、展现国家发展成就的精品数字内容,使五千年文明积淀与新时代伟大实践在网络空间交相辉映,让网民在沉浸式文化体验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形成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深度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二、网络强国的文化价值
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增强文化凝聚力。建设网络强国为广泛传播和深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技术支撑和覆盖最广的现代化传播平台。这有效增强了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的高度团结统一,为凝聚磅礴力量、共同奋斗筑牢了坚实的思想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显著提升了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拓展中华文化传播空间,提升文化软实力。网络强国战略有力地驱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数字化保护、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并通过互联网无远弗届的全球覆盖与即时互动能力,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效率拓展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渠道与影响力范围。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国际话语权,更在全球范围内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塑造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的文化力量。
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生态,保障文化繁荣发展。建设网络强国内在要求必须持续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坚持依法管网治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有效手段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有害信息的侵蚀渗透。其目标是营造一个天朗气清、生态良好、正能量充沛的网络空间环境。这不仅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安全、健康、有序的坚实环境保障,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战略支撑和必要条件。
三、网络强国建设的文化动能
网络强国建设深刻地反映了国家在文化建设层面的理念和追求。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在网络强国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能。
先进的文化能够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凝聚起全体人民对于网络强国建设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能激励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建设,将个人的网络行为与国家网络发展目标相统一,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在网络安全维护方面,网民秉持着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的信念,积极抵制有害信息,为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贡献力量。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网络发展指明方向。在网络内容创作领域,强调真善美的文化价值观,能引导创作者产出高质量、有内涵的作品,避免低俗、暴力等不良内容充斥网络空间。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网络创新的宝库。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传统技艺等,为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产业提供了无尽的创意灵感。以古代神话为背景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深受读者喜爱,改编成的动漫和游戏更是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基于文化元素的创新,不仅丰富了网络内容,还提升了我国网络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文化教育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文化素养的网络人才。在学校教育中,融入文化艺术、历史哲学等课程,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邓海林:《网络文化自觉:论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领及其路径构建》,《江苏社会科学》2018 年第3 期。
[2] 王永贵、王景宇:《新时代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多重进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 年第3 期。
[3] 席琳:《网络空间文化治理的理论内涵、基本思路及实践策略》,《社会科学战线》2024 年第2 期。
[4] 张森、顾海娥:《文化治理的理论源流、反思与现实路径》,《社会科学辑刊》2024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