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Internet

数智化赋能辽宁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作者

李宁顺

辽宁社会科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1

在数字经济与全球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跨境电商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新业态、新引擎、新动能。当前,数智化技术在深刻重构跨境电商的全链条运营,从供应链管理、营销推广到跨境支付和海关通关,全面提升效率并优化体验。作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辽宁应积极把握这一趋势,通过数智化推动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

一、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1. 交易额保持高速增长

近年来,辽宁省跨境电商发展环境良好,阿里巴巴、亚马逊等跨境电商巨头都已经进驻辽宁省。据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辽宁跨境电商交易额达 267.3 亿元,同比增长 23%,辽宁跨境电商进出口达 59.9 亿元,增长 23.4%。同时,全省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作用明显,辽宁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 68.1 亿元,同比增长39.8%。[1]

2. 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辽宁省政府 2022 年发布《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实施意见》,系统规划了外贸数字化转型路径,提出构建“六体系两平台”(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诚信、统计监测、风险防控等监管和服务体系,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和线下产业园区平台)。该政策明确支持沈阳、大连跨境电商综试区打造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同时鼓励抚顺、营口、盘锦等城市补齐软硬件短板。各市也积极响应,如大连市在东北地区率先出台《促进数字贸易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 年)》,以“1384”建设格局,构建数字贸易发展体系,推进数字贸易发展进入快车道。营口市制定了《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3-2025)》,提出到 2025 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 12亿元的目标。

3. 业务模式创新成果显著

辽宁省多个城市在通关效率、金融结算、产业融合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如大连机场首创“空侧直通”通关模式,通过机坪内部通道直连分拨,将货物交接环节从 4 次缩减至 1 次,转运效率提升 75%,操作时间从 3 小时压缩至 1 小时以内,人员及物流成本节约50% 以上。该模式通过“粤湘连”陆空联运(大湾区→长沙→大连→欧美、日韩),全年预计带动 500 吨中转货物。[2] 沈阳市落地首笔跨境电商直接结算业务,通过“智能核验 + 电子传输”模式打通亚马逊平台、银行与企业数据链,实现无纸化结算,资金到账时效提升 50%以上。[3] 首单业务的成功实施,为沈阳出口跨境电商企业带来了全新的金融服务体验,也为“辽货跨海”战略的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鞍山以辽宁科技大学产业学院为枢纽,通过政策红利释放、企业备案标准化、实战型人才输送三轨并行,不仅实现百家企业的规模化孵化,更推动增压器、服装等传统产业带完成数字化转型。

二、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1. 技术应用不均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

近年来,辽宁省商务厅等部门积极推动 AI 赋能对接活动、“数智问答”平台等 AI 技术应用,但跨境电商企业的数智化水平呈现两极分化特征。部分龙头企业,如大连高新区的数字技术企业、沈阳装备制造龙头已深度应用 AI、区块链技术,而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技术成本高、应用场景单一的问题。大连跨境电商产业带虽集结超千家企业,但多数企业仍依赖传统贸易模式,对大数据选品、智能客服等工具的使用率不足 30% 。

2. 物流基础设施区域分化,国际物流效率待提升

辽宁虽开通沈阳至欧美 8 条国际货运包机航线、大连港海铁联运能力居全国前列,但物流网络呈现核心城市集中、周边区域薄弱的特点。此外,多式联运协同不足,铁路、海运、空运数据未完全打通,导致货物中转时效比沿海地区慢 1-2 天。沈阳中欧班列铁路物流平台虽实现预约收货等功能,但国际干线运输与末端配送衔接不畅,且与海外仓协同弱,“班列+ 海外仓”集拼模式尚未普及。

3. 复合型人才短缺,校企合作未形成规模效应

辽宁跨境电商面临严重的人才供需失衡,兼具数字技术和贸易实务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特别是 AI 算法工程师、跨境数据合规官、多语种 SEO 专员等高端人才匮乏。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也相对薄弱,校企合作虽有案例(如沈阳工业大学与孵化基地对接),但未形成全省性人才输送网络,且非核心城市高校资源不足,导致鞍山、抚顺等地企业需从沈阳、大连“抢人”。此外,辽宁跨境电商领域的高端人才流失严重,成为制约跨境电商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如大连某水产企业 3 名数据合规专家被深圳企业挖角,导致欧盟 GDPR合规项目停滞。

4. 合规风险凸显,跨境数据与税务管理亟待强化

辽宁跨境电商在快速扩张中面临日益严峻的合规风险,尤其在跨境数据流动和国际税务管理领域问题突出。此外,跨境数据流动合规性不足,企业在欧盟 GDPR、美国 CCPA 等国际法规面前缺乏应对经验,部分企业因数据跨境传输违规被海外平台下架。如大连水产出口企业因将欧盟客户数据存储于辽宁本地服务器,违反 GDPR“数据本地化”要求,被处以 180 万欧元罚款,并失去德国核心分销商合作。税务方面,跨境电商对国际税制变革响应滞后,国内税务协同不足,海关、税务、外汇系统未打通,企业需 3 次重复填报数据,出口退税周期比较长。海外仓模式下,境内企业与境外子公司交易定价缺乏合规指引,易被东道国认定转移利润。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智能服务体系

推进沈阳、大连智算中心与“北方算谷”融合发展,构建“云边端”协同的算力网络,降低企业数据处理成本。整合海关、税务、外汇等部门的数据接口,建立省级跨境电商监管大数据平台,实现“三单合一”自动对碰与“一站式”通关。在沈阳、大连试点“跨境电商合规示范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

2. 深化技术融合,拓展应用场景

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投入,例如在沈阳、大连等枢纽城市试点“区块链 + 跨境溯源”系统,实现商品从海外仓到消费者的全程可追溯。同时,推广杭州“5G 智能单兵”经验,将条码技术应用扩展至质量监测、安全准入等领域,提升风险防控的精准度。

3. 优化物流网络,提升跨境流通效率

强化多式联运与海外仓布局,依托中欧班列“三通道六口岸”网络,开行“沈阳- 莫斯科”冷链班列与“大连- 符拉迪沃斯托克”集装箱航线,降低生鲜、装备制造产品运输成本。拓展多元化市场,在巩固欧美市场的同时,加大对 RCEP 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建设海外仓。推广“跨境电商 + 中欧班列 + 海外仓”联运模式,实现“一次申报、全程贯通”。在丹东、营口等口岸城市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分拨中心”,打通中欧班列与海运、空运的无缝衔接。推动物流数字化升级,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物流数据全程上链,解决跨境物流信息不对称问题。

4. 培育和引进专业人才

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优化跨境电商专业课程,增加数智化技术课程,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等。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跨境电商专业课程,定向培养数据分析、智能运维等人才。同时,通过“项目合作 + 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长三角、珠三角的技术团队参与辽宁智慧监管项目建设。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可建设跨境电商人才社区,打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同时,建立专业人才数据库,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缓解中小企业招人难问题。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商务厅,《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八周年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2025-04-18.

[2]《大连首票“空侧直通”货物通关出口至欧美》,辽宁日报,2025-07-06.

[3]《首笔跨境电商直接结算业务成功落地》,辽宁省商务厅,https://swt.ln.gov.cn/swt/ywxx/zmqjs/2025041815010182451/index.shtml,2025.03-21.

作者简介:李宁顺,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