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与本土化特征
佟旭东
天津万成金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11202198404031314
引言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建筑设计领域面临文化同质化与生态适应性双重挑战。地域性作为建筑与地方环境、文化脉络深度关联的属性,其核心在于通过空间语言承载集体记忆与生态智慧。本土化则强调对传统要素的创造性转化,使建筑既保留文化基因又符合当代需求。二者共同构成抵御文化失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形式表达,缺乏对技术体系、社区参与等深层机制的探讨,亟需构建系统化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策略。
一、地域性与本土化的理论内涵解析
(一)地域性的多维度构成
地域性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属性,其形成源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历史脉络的交织作用。自然环境维度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植被资源等,这些要素直接决定了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与材料选择。在湿热地区,建筑需通过高挑的屋檐、通透的墙体实现通风散热。在寒冷地区,则需借助厚重的墙体、紧凑的布局减少热量流失。社会文化维度涵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审美偏好等非物质要素,它们通过符号系统、空间仪式与装饰语言渗透于建筑之中,形成独特的地域标识。历史脉络维度则强调时间维度上的积累与演变,建筑风格往往承载着集体记忆,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
(二)本土化的本质与价值
本土化并非对地域性的简单复制,而是基于当代需求对传统元素的创造性转化。其核心在于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与设计理念,重构传统建筑的空间逻辑与形式语言,使其既保留文化基因,又具备时代适应性。本土化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认同的强化,通过建筑语言的在地性表达,增强使用者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二是生态智慧的延续,传统建筑中蕴含的被动式节能策略(如自然通风、采光)可为现代可持续设计提供灵感。三是设计创新的推动,本土化实践促使设计师突破标准化范式,探索多样化的空间解决方案。
二、地域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路径
(一)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回应
在选址层面,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利用地形高差、水系分布等自然条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预。依山而建的建筑可通过错层布局融入山体轮廓,临水而居的建筑则可借助退台设计形成亲水平台。在构造层面,需针对气候特征选择适宜的建筑形式:炎热地区可采用骑楼、遮阳棚等外廊空间,形成过渡性的灰空间。寒冷地区则需优化窗墙比,通过双层玻璃、保温墙体等技术提升热工性能。此外,本土材料的运用也是关键,木材、石材、夯土等传统材料不仅具有生态优势,其纹理与色彩更能强化建筑的地域归属感。
(二)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
文化符号的转译需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张力,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设计师可从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如窗棂、斗拱)、空间原型(如四合院、围屋)中提取抽象语言,通过简化、重组或材质替换实现创新表达。传统窗棂的几何图案可转化为现代建筑的立面肌理,四合院的围合布局可演变为多层住宅的共享庭院。转译过程中需注重符号的隐喻性,使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观产生共鸣。同时,文化符号的运用应服务于功能需求,避免因过度装饰而削弱空间实用性。
三、本土化特征的实现策略
(一)技术体系的本土化创新
技术体系的本土化需兼顾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一方面,可借鉴传统建筑的生态技术,如利用地道风降温、蓄热墙体调节温差等,结合计算机模拟优化其性能。另一方面,需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现代手段,提升建筑的适应性。在传统天井的基础上,可增设可调节遮阳板与通风百叶,通过传感器实时控制室内环境。此外,本土化技术还应关注施工工艺的传承,鼓励使用地方工匠与传统工具,保持建造过程的在地性特征。
(二)社区参与的协同设计
本土化实践需以社区为载体,通过居民参与确保设计成果符合地域文化需求。设计师应建立与社区的对话机制,通过工作坊、访谈等方式收集使用者的生活习惯、空间偏好与文化记忆,将其转化为设计依据。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可保留传统市集的布局特征,同时融入现代座椅、照明设施,满足当代社交需求。社区参与还能促进建筑的地方认同,使使用者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维护者,延长建筑的生命周期。
四、地域性与本土化的未来挑战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动态平衡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筑风格趋于同质化,地域性与本土化面临被稀释的风险。未来设计需在开放与坚守之间寻找平衡点:既吸收国际先进理念与技术,又保持文化主体的独立性。可借鉴参数化设计优化传统形态,但需避免完全脱离地域语境的“奇观化”表达。此外,需通过政策引导与教育普及,提升公众对地域文化的认知,形成保护本土特色的社会共识。
(二)可持续导向下的范式转型
气候变化与资源短缺迫使建筑设计向可持续方向转型,地域性与本土化需成为生态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设计应更深入地挖掘传统建筑的低碳智慧,如利用自然通风减少机械能耗、采用地方材料降低运输碳排放等。同时,需建立地域性可持续评价体系,将文化适应性、生态效益纳入设计评估框架,推动本土化实践从形式表达转向系统创新。
结束语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与本土化特征,是文化传承与生态适应的双重诉求的体现。其本质在于通过建筑语言的在地性表达,构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未来实践需突破形式模仿的局限,从技术、文化、社会多维度探索创新路径,使建筑既成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又具备应对全球挑战的韧性。唯有如此,地域性与本土化才能从设计策略升华为文化自觉,为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 . 地域性建筑设计的现代演绎路径研究 [J]. 建筑学报 ,2021,62(03):89-90.
[2] 王澍 , 陆文宇 . 本土化建筑实践中的材料语言重构——以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为例 [J]. 时代建筑 ,2022,176(02):46-47.
[3] 张彤 , 韩冬青 . 气候适应性视角下地域建筑形态的生成逻辑[J]. 南方建筑 ,2023,215(0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