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在成都市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现状
张子杰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作者简介:姓名:张子杰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6.02.04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达州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无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不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瑰宝汇聚之地,尤其是其丰富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音乐类‘非遗’”)更是独树一帜。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珍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为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报告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旨在全面剖析数字化技术在成都市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现状,通过详实的数据支撑,为未来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调研背景与方法
1. 调研背景
成都市拥有诸如川剧、四川清音、竹琴、金钱板等众多音乐类“非遗”,它们不仅是成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然而,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减少和年轻一代兴趣的转变,这些传统音乐形式正逐渐失去其生存土壤。数字化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2. 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包括:
(1)文献回顾:梳理国内外关于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案例与理论。
(2)问卷调查:设计并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0份,覆盖不同年龄层、职业背景的受访者。
(3)实地考察:走访了成都市内的5个“非遗”保护中心、3个传统音乐学校及2个数字化技术公司。
(4)深度访谈:对10位音乐类“非遗”传承人、5位文化管理专家及3位数字化技术专家进行了深入访谈。
二、成都市音乐类“非遗”资源概述
成都市共有国家级音乐类“非遗”项目8项,省级项目12项,市级及以下项目更是不胜枚举。其中,川剧以其独特的变脸、吐火等技艺闻名遐迩,而四川清音则以其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唱腔深受喜爱。这些音乐类“非遗”不仅是成都的文化名片,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三、数字化技术应用现状
1. 数字化记录与存档
(1)数据概览: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完成对60%以上的市级及以上音乐类“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记录,包括高清影像资料、音频文件及部分三维扫描模型。
(2)案例分析:以川剧为例,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已完成了对上百个经典剧目的高清录制,并通过数字化手段修复了部分老旧音像资料,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
2. 数字化传播与教育
(1)平台建设:成都市建立了“成都非遗网”、“四川文化云平台”等多个线上平台,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00万,年访问量突破1亿次。
(2)教育内容: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发了10余门关于音乐类“非遗”的在线课程,累计选课人数超过5万人次。
(3)社交媒体:利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成都市音乐类“非遗”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超过5亿次,有效提升了公众的认知度和兴趣。
3. 数字化创新与实践
(1)跨界融合:成都市积极探索音乐类“非遗”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如通过VR技术重现川剧舞台,利用AI技术创作新曲风等。
(2)产品开发:开发了多款以音乐类“非遗”为主题的数字文化产品,如川剧脸谱APP、四川清音音乐盒等,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
4. 数字化管理与服务
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了音乐类“非遗”项目数据库,实现了对传承人、保护单位、活动信息等数据的统一管理。
智能推荐系统:基于用户行为分析,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音乐类“非遗”内容推荐,提高了用户体验。
四、数字化技术应用成效与挑战
1. 成效分析
保护效率提升:数字化技术显著提高了音乐类“非遗”资料的保存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了因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的损失。
传播范围扩大:数字化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使成都市的音乐类“非遗”能够跨越国界,吸引全球关注。
教育普及加深:在线课程和数字化教育资源降低了学习门槛,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传统音乐文化。
2. 面临挑战
(1)资金投入不足:尽管政府加大了对音乐类“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投入,但相对于庞大的保护需求,资金仍显不足。
(2)技术人才短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而当前成都市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尚显不足。
(3)版权保护难题:数字化作品易于复制和传播,如何有效保护音乐类“非遗”的数字化版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公众认知与态度调研
(1)认知度:调研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对成都市音乐类“非遗”有所了解,其中45%是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取信息的。
(2)参与度: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曾参与过音乐类“非遗”的数字化活动,如在线观看演出、参与线上课程等。
(3)期望与建议:受访者普遍希望看到更多高质量的数字化内容,建议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提高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六、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1. 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投入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音乐类“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政策支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2. 培养专业人才与团队建设
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既懂音乐类“非遗”又懂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专业的数字化保护团队,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3. 强化版权保护与技术创新
建立健全音乐类“非遗”数字化作品的版权保护机制,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强版权追踪和管理。同时,鼓励技术创新,开发更多适用于音乐类“非遗”保护的数字化工具和平台。
4. 深化跨界融合与文化传播
积极探索音乐类“非遗”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融合路径,如与旅游、影视、游戏等行业的合作,拓宽传播渠道,提升文化影响力。
5. 提升公众参与度与体验感
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创作比赛等形式,提高公众对音乐类“非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七、结语
数字化技术在成都市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资金、人才、版权等多方面的挑战。未来,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跨界融合及公众参与,可以进一步推动成都市音乐类“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