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

郝祥云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大连 金州, 116100

摘要:核心素养引领下课程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旨在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改革与实践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的重构、课程内容的整合、校内外课程实践教学等多个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程改革;学习力提升;

一、核心素养引领下课程改革的现实意蕴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表现在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审美情趣、身心健康等九个方面。核心素养的涵育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通过学生核心素养建立,旨在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如何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或者育人目标体系,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去,进而真正实现其育人功能与价值,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并基于此改进课程实施,推进教师培训,指导考试评价,渗透到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去。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是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过程,它旨在通过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路径

(一)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改革

1.课程目标的重构:核心素养的提出促使课程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课程内容的整合:推动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课程内容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实施的转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4.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建立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二)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实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

1.校内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学会在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元素,提高设计之外的人文社科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案例的选择也注重导向性,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堂汇报与辩论:通过课堂汇报和辩论的形式,强化课程知识点,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漏洞及价值观的偏差,并及时进行引导和教育。

2.校外课程实践教学: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课程中,通过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剪纸、年画、传统纹案等,并解析这些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及优秀案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在创作中的设计语言,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设计技能,还促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构建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教育生态。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社区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实践平台。红色主题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课程在选择设计案例和实践操作时,多聚焦红色主题设计,如通过红色党建、党史学习教育等载体,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了解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这种融合方式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3.校内外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学校在教育改革中注重顶层设计,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和调整,确保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三)完善的课程教育评价体系

1.课程教学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课程的评价中,除了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作品质量外,还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政表现。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如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加强师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提高其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的能力。专业实习与创新创业活动:通过专业实习和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社会服务与公益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参与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扶贫、品牌设计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完善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其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我们可以逐步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课程的思政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思政融入、教学方法的思政创新、实践教学的思政拓展以及课程评价的思政导向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钱钧.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整合研究[J].西部学刊,2022,(22):123-126.

[2]盖云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17):3-4.

[3]魏丽.基于培养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明日风  尚,2017,(13):146.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课题“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为例”(PJHYZD17066)的最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