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政工工作对新闻传播力的赋能研究
刘烨
中国衡阳新闻网 421500
摘要: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政工工作对新闻传播力的赋能至关重要。本文深入分析融合带来的诸多变化,详细阐释政工工作赋能的具体体现,探究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办法,旨在为提升新闻传播力,助力新闻媒体在融合时代实现稳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媒体深度融合背景;政工工作;新闻传播力;赋能研究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促使媒体深度融合成为新闻行业发展的必然走向。当前,新闻媒体的传播方式、内容呈现形式都出现了明显改变,政工工作作为新闻媒体工作的重要部分,对新闻传播力的赋能作用愈发显著,深入研究这一赋能对新闻媒体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一、加强新媒体技术培训
身处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新闻媒体应大力强化对政工人员的新媒体技术培训,进而提升政工人员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实际能力。新闻媒体可主动邀请那些在新媒体技术领域有着深厚专业知识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为政工人员精心规划并开展一系列全面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应广泛涉及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技巧、新媒体内容制作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具体应用等多个关键领域。在新媒体平台使用培训过程中,要切实指导政工人员熟练掌握各类主流新媒体平台的操作流程。教导他们如何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创建和管理账号,以及怎样有效运用平台的各种功能来进行信息发布与互动交流。以微博平台为例,要详细讲解如何撰写能吸引人的推文,以及如何巧妙运用话题标签来提升信息的曝光度;在微信公众号运营方面,要让政工人员学会如何进行菜单设置、文章排版以及与粉丝进行互动等实用技巧。新媒体内容制作培训也十分关键,培训应涵盖多种新媒体内容形式,像短视频制作、图文设计、H5 页面制作等。
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政工人员需积极主动地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形势要求,政工人员应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多样化的工作。例如,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讲座,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讲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能让更多新闻工作者参与进来。在直播过程中,政工人员可与观众实时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以此增强讲座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组织新闻工作者进行交流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政工人员可以在社交媒体群组中发起与新闻业务、思想政治等相关的话题讨论,鼓励新闻工作者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见解和困惑,通过这种交流讨论,不仅能促进新闻工作者之间的相互学习,还能为政工人员了解新闻工作者的思想动态和工作需求提供契机。制作短视频等形式的宣传内容也是创新工作方式的重要体现。短视频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覆盖面广、形式生动的特点,政工人员可以制作一些关于新闻行业规范、优秀新闻案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小故事等方面的短视频,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新闻客户端等渠道进行传播,以更轻松、易懂的方式向新闻工作者和受众传递信息。此外,政工工作应与新闻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在新闻策划阶段,政工人员可从思想政治和文化建设的角度,为新闻选题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思路,比如在策划社会民生新闻报道时,引导记者关注政策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影响。采访环节,提醒记者注重采访对象的选择和采访方式的运用,体现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融入积极的价值观。在编辑过程中,协助编辑对新闻内容进行审核,确保新闻报道符合正确的舆论导向,且在内容呈现上更具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通过这种将政工工作融入新闻业务各环节的方式,使政工工作更具实效性和吸引力,进而增强对新闻传播力的赋能效果[1]。
三、精准把握受众需求
政工人员要高度重视对受众需求的研究和分析,从而精准把握受众需求。政工人员可通过多种方式,如问卷调查、线上交流、数据分析等,广泛收集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需求和意见。问卷调查是较为常用且有效的方式。政工人员可设计详细的问卷,涵盖新闻内容偏好、传播形式喜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等方面的问题,发放给新闻工作者和受众。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和分析,了解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例如,针对年轻新闻工作者,问卷结果可能显示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时尚、新颖的工作方式和信息传播形式。线上交流也是了解受众需求的重要途径。政工人员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在线论坛等与新闻工作者和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倾听他们的想法、建议和反馈,深入了解他们对新闻内容和政工工作的期望,通过与受众交流发现,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对新闻文化内容的需求差异较大,体育爱好者更关注体育赛事相关新闻报道,文化艺术爱好者则对文化活动、艺术展览等方面的新闻更感兴趣[2]。
结束语: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中,政工工作对新闻传播力的赋能有着关键意义,政工通过提升新闻内容质量、优化传播队伍建设、更新传播理念,有力支撑新闻传播力提升。媒体人应秉持初心,积极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手段,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磊.媒体深度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力[J].记者观察,2024,(15):101-103.
[2]邵晓玲.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文化传播路径[J].视听,2022,(03):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