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业转型时期土地仲裁与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作者

李晓琳

金湖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 江苏省淮安市 211600

摘要:在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土地问题成为重中之重。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土地纠纷日益增多。土地仲裁作为解决土地纠纷的重要手段,其公正、高效的运行对于保障农民权益意义重大。农民作为土地的直接使用者和利益相关者,他们的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障,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更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农业转型时期土地仲裁与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剖析现存问题,探索优化路径,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农业转型;土地仲裁;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1.农业转型时期土地仲裁与农民权益保障概述

农业转型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传统农业多依靠人力、畜力,生产规模小且技术落后,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现代农业则以科技为支撑,采用机械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产品面向市场。其特征包括生产技术现代化,如广泛运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提升产量与质量;生产组织规模化,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整合土地资源,形成大规模农场经营;产业融合化,农业与加工、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土地仲裁是在土地承包、流转等过程中,当双方出现争议时,由专门的仲裁机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事实,对争议进行居中裁决的活动。土地仲裁具有专业性,仲裁机构由熟悉土地法律、政策及农业生产的专业人员组成,能确保裁决的准确性。其作用显著,能及时化解纠纷,避免矛盾激化,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土地流转日益频繁的当下,快速公正的仲裁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流动与高效利用。

农业转型的核心是人的转型,农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保障其权益至关重要。农民权益涵盖土地权益、经济收益权等多方面。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能稳定农民对土地的预期,促使其积极投入农业生产。在转型过程中,若农民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可能导致失去土地,进而影响生活与发展。

2.农业转型时期土地仲裁对农民权益保障的现状

在农业转型时期,土地仲裁机构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不少地区积极组建专门的土地仲裁机构,为处理土地纠纷提供组织基础。这些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招募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熟悉农业农村事务的人员,以确保能妥善应对各类土地争议问题。办公场所和设施逐步完善,为仲裁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物质条件。一些地方还加强与基层组织的合作,建立起覆盖较广的仲裁服务网络,方便农民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找到相应机构反映诉求,提高了土地仲裁的可及性。

土地仲裁有着规范的程序与规则。当农民提交土地纠纷仲裁申请后,仲裁机构会及时受理并进行审查。之后,会按照规定程序通知双方当事人,告知其权利和义务。在仲裁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充分听取双方陈述、举证和质证。仲裁员依据事实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确保裁决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同时,为保障程序公正,设有回避制度,若仲裁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整个仲裁过程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保证纠纷能在合理期限内得到解决,提高了仲裁效率。

土地仲裁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公正裁决,许多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维护。在土地承包纠纷中,仲裁机构依法确认农民的承包经营权,使农民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在土地流转纠纷里,合理判定流转合同的有效性,保障农民的流转收益。一些因土地边界不清产生的争议,经仲裁明确界限后,避免了矛盾进一步升级。

3.农业转型时期土地仲裁在保障农民权益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业转型中,土地仲裁相关法律体系存在短板。尽管有一些法律法规涉及土地仲裁,但规定较为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在一些复杂的土地纠纷情形下,缺乏明确具体的法律条文作为仲裁依据,导致仲裁过程中出现不同理解和解释,影响裁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而且随着农业转型的推进,新的土地问题不断涌现,如土地入股、“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的土地权益纠纷等,现有法律体系难以及时覆盖,无法有效保障农民权益。

土地仲裁裁决执行情况不容乐观。部分仲裁裁决作出后,由于缺乏有力的执行机制和强制手段,一些责任方拒绝履行裁决结果。农民虽获得胜诉裁决,但权益难以真正实现。在涉及土地腾退、赔偿支付等问题上,执行困难尤为突出。此外,土地仲裁机构与法院、相关行政部门之间在执行环节的衔接不够顺畅,信息沟通不畅,导致执行工作难以形成合力,削弱了土地仲裁在保障农民权益方面的实际效果。

很多农民对土地仲裁缺乏足够了解。农村地区信息传播相对有限,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不少农民不知道土地仲裁这一维权途径,遇到土地纠纷时往往不知所措或采取不恰当方式解决。即便知道土地仲裁,一些农民对其程序、优势等也缺乏深入认识,心存顾虑。部分农民担心仲裁过程复杂、耗费时间精力,且对仲裁结果公正性缺乏信心。

4.优化农业转型时期土地仲裁保障农民权益的策略

针对农业转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制定专门且系统的土地仲裁法律。统一整合分散的规定,增强法律条文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对复杂土地纠纷的处理作出明确、细化的规定,填补法律空白,为土地仲裁提供坚实法律依据。同时,定期修订和完善法律,确保能跟上农业发展变化的步伐,使土地仲裁在保障农民权益时有法可依、依法裁决。

建立健全土地仲裁执行体系,赋予仲裁机构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力。加强土地仲裁机构与法院、行政部门的协作配合,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对于拒不执行仲裁裁决的行为,依法采取严厉措施,如罚款、查封财产等,确保农民胜诉权益能够及时有效实现。

加大土地仲裁宣传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如农村广播、宣传栏、举办讲座等,向农民普及土地仲裁知识,包括其程序、优势等。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消除农民对仲裁的疑虑。为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引导农民在遇到土地纠纷时积极选择土地仲裁途径,提高农民参与土地仲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转型时期土地仲裁与农民权益保障紧密相连。当前,尽管在土地仲裁保障农民权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完善法律体系、强化执行力度、提升农民参与度等策略,对于提升土地仲裁的公正性与有效性,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至关重要。只有不断优化土地仲裁机制,才能在农业转型的浪潮中,为农民权益筑牢坚实防线,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迈进。

参考文献

1.黄茂醌.诉源治理下农村土地仲裁制度程序理性的回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5):54-60.

2.金鑫.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障策略[J].智慧农业导刊,2024,4(23):107-110.

3.张霞.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法治保障研究[J/OL].法制与经济,1-11[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