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域下订单班课程体系优化路径探索

作者

石晶

哈尔滨广厦学院,150025

作者简介:石晶,女,1984年5月21日,汉族,黑龙江省依安县,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公共管理和创新创业教育

本文系哈尔滨广厦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课题《产教融合驱动下订单班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2024Z01

摘要

本文围绕产教融合视域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订单班课程体系优化路径展开研究。通过剖析产教融合与订单班的核心内涵及其战略价值,揭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订单班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如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匹配度较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基于此,从明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及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关键词:产教融合;订单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

一、引言

在当今数智化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企业与高校联动,产教融合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订单班作为产教融合的典型实践形式,通过定向培养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的人才,为企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与优化对于提升人才培养效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当前课程体系仍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实践导向不足等问题,亟需系统性改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二、产教融合与订单班的理论框架

2.1 产教融合的核心内涵

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深度协同发展的战略模式,涵盖人才培养目标的共同制定、课程体系的共建以及实践教学资源的共享。其核心在于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机制。通过这一模式,学校能够敏锐捕捉产业发展动态与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企业则可通过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获取契合自身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并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实习岗位及行业专家支持,实现双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互利共赢。

2.2 订单班的特点与价值

1. 订单班的特点

订单班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依据企业个性化需求定制培养方案的教育形式。其核心特征在于明确的目标导向性,即专注于满足特定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在课程设计上,订单班更加强调对企业业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精准覆盖。例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订单班可能围绕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培训开发等关键模块设置专项课程,确保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高度匹配。此外,订单班的学生通常享有更多深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从而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与业务流程,增强实践能力。

2. 订单班的意义

从企业视角看,订单班有效缓解了人才招聘难、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帮助企业降低招聘与培训成本,有些专业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执行订单培养,这使得学生毕业后可以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对学校而言,订单班不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竞争力,还借助企业资源优化了教学条件,强化了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对学生来说,订单班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赋予学习更强的目的性,助力其毕业后快速融入企业,缩短适应周期,显著减轻就业压力。这种三方受益的模式,充分体现了产教融合背景下订单班的战略价值与实践意义。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订单班课程体系现存问题

3.1 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订单班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一方面,理论课程占比过高,基础性内容占据较大课时,而企业实际操作中亟需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应用、新兴招聘渠道分析、智能测评系统等内容却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课程设计缺乏对企业个性化需求的深度考量。以互联网企业为例,其对员工激励机制及创新管理模式有独特要求,但现有订单班课程往往未能针对性开设相关模块,导致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3.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习实践安排缺乏系统性,部分订单班的实践环节未能与理论教学有效衔接。具体表现为实习时间多集中于毕业前夕,这种安排不仅使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缺乏实践支撑,还可能因知识遗忘影响实习效果。此外,实践教学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设备及软件更新滞后,难以还原真实的企业业务场景,从而限制了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上述问题凸显了优化课程体系和强化实践教学的紧迫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订单班课程体系优化路径

4.1 明确培养目标

4.1.1 深入调研企业需求

学校与企业应协同开展系统性市场调研,精准把握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短期与长期需求。例如,针对新兴科技企业,需重点培养具备快速适应组织架构变革能力及高端科技人才吸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深入调研,进一步明确订单班的培养定位,如塑造具有创新思维、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并能迅速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4.1.2 制定分层化培养目标

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职业发展规划,构建分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体系。对于基础扎实且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生,可将其培养方向聚焦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高级管理岗位,增加企业战略管理、领导力培训与开发等高阶课程的课时比重;而对于大多数学生,则以提升其业务操作技能为核心,强化基本实务训练,使其成为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与方法的应用型人才。

4.2 优化课程设置

4.2.1 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

合理调整课程结构,适度压缩理论课程比重,增加实践类课程占比。建议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课程课时缩减10%-20%,并将释放的课时用于增设实践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企业真实案例分析及项目模拟演练等,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2.2 增设企业特色课程

结合不同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设计针对性强的企业特色课程。例如,针对于金融企业,则可聚焦金融行业风险管理、人才激励机制等主题,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契合。

4.3 强化实践教学

4.3.1 优化实习实践安排

将实习实践环节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每学期安排固定时间进行企业实习,使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巩固和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科学分配实习岗位,提高实习效果和个人成长价值。

4.3.2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设施投入力度,定期升级人力资源模拟实验室设备与软件,确保其能够还原真实的业务环境。此外,企业需扩充实习岗位数量,并建立健全实习导师选拔与培训机制,提升指导质量。校企双方还可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平台,助力其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通过上述路径的实施,订单班课程体系将进一步贴合企业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五、结论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订单班课程体系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系统工程,需学校、企业与政府协同推进。通过明晰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计、强化实践教学及提升师资水平,可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此举既提升学校教育竞争力,又助力企业获取高水平人才,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小卓,袁璇. 产教融合视域下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订单班"建设初探[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20(2):64-65.

[2]瑞安产教融合研究课题组. 产教融合视域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以"瑞立订单班"为例[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2):50-53.

[3]唐忠玲."智能制造"视域下技工院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订单班探索与实践[J].华东科技,2022(10):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