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传承中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牛晓灵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群众文化服务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邮编0145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群众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传承中的现状,指出目前存在传承意识淡薄、传承方式落后、传承人才匮乏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创新传承方式、培养传承人才、完善保护机制等相应对策,旨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传承;现状;对策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造和享受文化的重要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传承中,不仅能够丰富群众文化的内涵,还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然而,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传承中面临着诸多挑战。深入研究其现状、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传承中的现状
(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一定传承
一些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在群众文化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这些节日习俗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些地方戏曲、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推动下,也开展了一些传承活动,吸引了部分群众的参与。
(二)传承范围有限
尽管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传承,但整体来看,其传承范围仍然较为有限。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仅在特定的地区或群体中流传,未能在更广泛的群众中得到普及。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和文化习俗,由于地域和语言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在其他地区和民族中传播。
(三)与现代群众文化的融合尚浅
在现代社会,群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现代群众文化的融合方面还存在不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较为传统,难以满足现代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消费习惯。同时,现代科技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应用也不够广泛,限制了其在群众文化中的传播和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意识淡薄
在当前社会,我们观察到一个显著的现象,即部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传承和保护的意识。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这使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不足,这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传承方式落后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主要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这种传承方式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的范围有限,难以培养出大量的传承人才。其次,这种传承方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传承效果往往取决于传承人的个人经验和能力。此外,现代社会的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化,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才匮乏。
(三)传承人才匮乏
随着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离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出现断层现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同时,由于传承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高的成本,而传承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导致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
(四)保护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但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保护法规不够完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规范。同时,保护资金的投入不足,难以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需要。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导致一些保护工作流于形式。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传承中的对策
(一)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宣传
通过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和形式,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建议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制作专题节目,深入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征。同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课程设置,举办相关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兴趣和情感。
(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法
结合现代科技,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法。例如,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平台,使公众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探索“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传承模式,通过网络平台举办传承活动,拓宽传承的受众范围。此外,可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设计等领域融合,创新其表现手法和内容,以适应现代公众的审美趋向。
(三)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
构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对传承人才的培育与支持。一方面,可在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中设立相关专业,以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传承人才。另一方面,应鼓励并支持民间艺人开展传承活动,通过师徒制、举办培训班等途径,培育更多传承人才。同时,提升传承人的待遇与社会地位,为其提供更优越的创作与传承环境。
(四)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明确保护范围、对象及责任,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支撑。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激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工作。同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监督与管理,确保保护工作的品质与成效。
(五)促进与现代群众文化的融合
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大众文化的融合,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众文化活动之中,例如举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同时,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现代产业的结合,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品和服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推动其在大众文化中的传承与进步。
五、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其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传承意识;创新传承方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传承人才,解决传承人才匮乏的问题;完善保护机制,为传承提供有力保障;促进与现代群众文化的融合,提升其在群众文化中的影响力等一系列对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林玉芝.群众文化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以昆曲为例[J].新传奇,2024,(33):100-102.
[2]任奎霖.群众文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探析[J].画廊,2024,(08):4-6.
[3]刘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时代报告(奔流),2024,(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