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设计思维课程的“双螺旋”教学改革探索
周子祺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799
一、现有教学痛点分析
1. 案例教学本土化不足
现有教学案例中最为典型的多引用自斯坦福课程中的国际化案例,但中国本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具有鲜明的特色,以西为例做中学之用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困难。站在学生角度,设计思维课程具有强的抽象性,需要学生跟随老师一步步的进行思维的探索与转变,在此过程中案例是最为具体的诠释途径,但因遵循国外设计思维课程内容,直接引用国际化案例,会存在一定的文化壁垒,中国学生很难快速分析与理解案例,进而对其代表的知识内容理解不透彻。
2. 学生自驱力缺失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驱动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设计思维课程有许多需要学生自主选题、学习、推进的重要环节。换言之,设计思维课程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推进、教师为辅引导的课程。其最为明显的是在前期调研部分,设计思维会在知识部分提供许多数据整合分析的框架与工具,学生对场景、用户、体验进行深挖,这是一个培养学生敏锐观察、感受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但是此部分能力的培养较为隐性,难以通过具体量化的评价手段进行规范,学生自我驱动能力缺失很容易导致工具应用形式化的问题,将设计思维的工具的使用流于模板填充,未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
3. 课程成果停留在纸面原型
斯坦福的“五阶段模型”在国内教学中常被简化为线性步骤,并且缺乏迭代循环的真实场景还原测试。站在课程设计的角度,一个课程的成果转化到社会实践是需要一段飞跃的过程,此过程在有限的课堂学时中是难以实现的。现如今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化与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发展,设计思维课程成功接上了飞跃的翅膀,但是如何让学生不成熟的课程作业,真正转化到企业可以实现落地的项目,是目前依然困扰课程发展的一大难题。也导致现在设计思维课程的大部分成果依然停留在纸面原型上。
二、教学模式创新设计
“Meaning Innovation”(意义创新)是
的理论核心,“设计驱动创新的本质是通过重新定义产品、服务的文化意义(而非仅优化功能)来创造颠覆性价值 [1]”意义创新更关注于深层的价值本质,需要更多跨越学科边界的人文、技术、商业等复合知识内容,其成果也更具社会文化影响力与附加价值。
1.“双螺旋”课程结构
通过反思与分析设计思维课程目前面临诸多问题,并结合“MeaningInnovation”(意义创新)核心思路,融入体验式学习理论、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与最近发展区理论,从课程开发角度,重新构建跨学科的设计思维“双螺旋”课程结构。
知识螺旋部分,重新组建适应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方法论,从原有对问题的解析,转化为对文化价值的重新追溯,并结合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工具,快速捕捉实时更新案例信息,视野更加广阔和具有针对性的了解典型的设计思维案例。同时,量化前期调研部分的评价体系,并形成一对一、点对点的辅导形式,根据学生选题与差异性,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一人一量化的方式,从考核制度上进行外界驱动干预,并尽可能争取个体目标锚定,加强学生的自我驱动力提升。
知识螺旋的文化价值导向、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以及通过量化推动的前期成果交叉赋能到实践螺旋部分,通过企业微课题、学期项目和毕业设计、创业孵化的途径,将原有停留在纸上的模型,通过企业、项目、毕设的途径进行逐步完善与孵化,弥补了课程时长局限,并反馈迭代知识螺旋,填补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空缺,进一步对模型进行迭代升级,使其更加适应市场,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根据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整合社会因素(人、组织、文化)与技术系统(工具、流程、设备)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 [2],从市场角度引入企业微课,初步引导学生认识市场真实情况,学习行业内的隐性知识内容,快速吸取微课题带来的案例与经验,补充知识体系;项目以学期为单位,融合体验式学习理论,通过一学期一个项目的全流程体验,学生由浅入深、由微观到整体,逐步增加体验感与情感投入,从而形成强大项目驱动力。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删减、补充,以完成一个项目为核心,串联起开设课程,进一步扩充项目孕育时长。同时从课程层面,扩展设计思维课程的边界,精简课程知识与训练内容,从不同课程不同知识角度入手,多方位、立体化完善双螺旋的循环;毕业设计与创业孵化部分,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相较于前两部分更加具有综合性与自我驱动性,学生将自己的课程项目转化为能够落地的社会实践项目,完成自己毕业设计的同时,也能够进行创业探索,完成从学习到运营、从作业到商业的项目成果转化,也逐步从学生身份顺利转化为社会身份。
结论:设计思维课程存在着案例缺乏本土化、学生自我驱动力不足、原型设计难以落地等问题。本文引入意义创新理论,扩展了原有设计思维课程内容,更为适应各专业的教学开展。同时提出“双螺旋”的课程结构,重新组建适应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方法论与智能化的技术工具,量化各阶段的评价体系,并通过企业微课题、学期项目和毕业设计、创业孵化的途径,从实践层面缓解原有设计思维课程课时局限、社会技术系统局限与落地局限。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维尔甘蒂. 设计驱动创新: 颠覆性创新的另一种可能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2014: 15.
[2]TRIST E, BAMFORTH K. Som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Longwall Method of Coal-Getting[J]. Human Relations, 1951, 4(1): 3-38.
[3]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Z]. 国办发〔2015〕36 号 ,2015.
[4] 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Z]. 教高〔2018〕2 号 ,2018.
[5]BROWN T. 设计改变一切 [M]. 北京 : 万卷出版公司 , 2011.
项目来源:2022 年设计思维课程教学团队。
作者简介:周子祺,女,汉,省市人,研究生专任教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