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现状及控制策略研究
李雪梅
丽江市永胜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省丽江市 674200
摘要: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对于公众健康至关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常见的微生物污染源及污染途径。通过对不同地区饮用水微生物污染情况的调研,总结了主要的污染微生物种类及其危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策略,包括加强水源保护、优化水处理工艺、强化水质监测等,旨在提高饮用水的微生物安全性,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现状;控制策略
1引言
饮用水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而微生物污染是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饮用水中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也愈发引人关注。微生物污染源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废水、农业排放、生活污水等。这些污染源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水体,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微生物污染是饮用水安全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中能够迅速繁殖生长,一旦饮用水受到微生物污染,饮用后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如腹泻、呕吐、伤寒、霍乱等,严重威胁公众健康。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饮用水微生物污染问题日益复杂和严峻。因此,研究饮用水的微生物污染现状及控制策略,对于保障饮用水安全,预防疾病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了解微生物污染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其对健康的危害,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基础。同时,通过科学的水处理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保障公众的饮水安全。
2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现状
2.1微生物污染源分析
饮用水中的微生物污染源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排放等。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这些微生物通过污水排放系统进入水体,污染饮用水源。工业废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病原微生物,这些污染物通过河流、湖泊等水体传播,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农业排放,如化肥、农药的使用,也会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源,造成微生物污染。
例如,2024年永胜县农村及农村学校饮用水共采集监测水样126件,合格93件,合格率73.80%,其中总大肠菌群合格率为78.26。这表明,农业活动对饮用水源的污染不可忽视。此外,饲料中的有害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志贺菌、大肠杆菌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饮用水安全。这些细菌在饲料原料中鱼粉、骨粉及血粉中极易存在,通过环境传播途径进入饮用水源。
2.2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微生物污染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可导致多种介水传染病的发生,如霍乱、伤寒、痢疾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例如,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通过污染的水源迅速传播,曾多次引发全球性大流行。伤寒和痢疾也是由饮用水微生物污染引起的常见疾病,症状包括高热、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此外,长期饮用受微生物污染的水,还可能导致慢性健康问题,如消化系统紊乱、免疫系统疾病等。特别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微生物污染的危害更为严重。饮用水中的微生物污染可引发多种疾病。细菌感染可导致腹泻、痢疾、伤寒等肠道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肠胃炎、肝炎等疾病,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危害更为严重。原虫感染如贾第虫病、隐孢子虫病等,可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病程较长,治疗难度较大。长期饮用受微生物污染的饮用水,还可能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如某些癌症等。
3饮用水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控制策略
3.1物理控制方法
物理控制方法是饮用水处理中常用的微生物控制手段,主要包括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和膜过滤等。紫外线消毒通过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抑制其繁殖能力,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臭氧消毒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迅速杀灭水中的微生物,但需注意控制臭氧浓度以避免产生有害副产物。膜过滤技术通过物理屏障去除水中的微生物,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
例如,紫外线辐射法在饲料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紫外线照射可以杀死霉菌或使霉菌进行降解。同样,在饮用水处理中,紫外线消毒技术因其高效、无化学残留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水处理设施中。臭氧消毒技术则因其强氧化性,能够迅速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但需要注意的是,臭氧在水中不稳定,容易分解,因此需要实时监测和控制臭氧浓度,以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
3.2化学控制方法
化学控制方法在饮用水处理中同样重要,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包括氯、氯胺、二氧化氯等。这些消毒剂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然而,化学消毒剂的使用也可能导致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如三卤甲烷等,这些副产物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需严格控制剂量,确保消毒效果的同时,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例如,在饲料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中,一些原料轻度发霉时也可以选用水洗法,浸泡漂洗后可去除大部分毒素。同样,在饮用水处理中,化学控制方法虽然高效,但需注意消毒剂的合理使用,以避免产生有害副产物。例如,氯化消毒是饮用水处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向水中加入氯气或次氯酸钠,杀灭水中的微生物。然而,氯化消毒过程中可能产生三卤甲烷等消毒副产物,这些副产物具有致癌、致突变等健康风险。因此,在使用氯化消毒剂时,需严格控制投加量,并定期监测水质,确保消毒效果和安全。
3.3生物控制方法
生物控制方法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逐渐增多,主要包括生物滤池、生物活性炭等。这些技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生物滤池通过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微生物。生物活性炭则结合了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
例如,在饲料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中,谷物通过碾压加工除糠去胚,筛除细粉碎渣也可以减少受污染谷物中的毒素含量。同样,在饮用水处理中,生物控制方法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能够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例如,生物滤池技术通过在滤池中填充具有生物活性的填料,如碎石、砂子等,形成生物膜,通过生物膜的代谢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微生物。生物活性炭技术则通过将活性炭与微生物结合,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提高水质。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的现状与控制策略,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控制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显著降低微生物污染的风险,保障饮用水安全。例如,通过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和膜过滤等物理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杀灭水中的微生物,确保水质安全。通过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如氯、氯胺、二氧化氯等,可以有效控制水中的微生物污染,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通过生物滤池、生物活性炭等生物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提高水质。
参考文献:
[1]许景成,徐知明,张玉娟. 饮用水的微生物污染研究现状 [J]. 食品安全导刊, 2023, (11): 172-174.
[2]李肖肖,苏冠儒,万营娜,等. 饮水机对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的影响分析 [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23 (04): 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