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育非遗视角下陕北健身秧歌

作者

张帆 王萌

榆林学院1(陕西省 绥德县 718000) 长武县洪家镇镇政府2(陕西省咸阳市 712100)

作者简介:张帆,女,汉族,陕西绥德人,硕士研究生,榆林学院绥德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艺术、党建思政研究。

课题:陕西省体育局体教融合常规课题《体育非遗视角下陕北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困境与突破路径》,项目编号:20240995

摘要

横山老腰鼓作为陕北极具代表性的群众娱乐的传统舞蹈,不仅是陕西省横山县的文化名片,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打法、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众多研究、爱好者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将传统腰鼓与健身元素相结合,成为推动横山老腰鼓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体育非遗的视角出发,从老腰鼓的动作特征、表演风格等方面入手,将探讨成套动作的编创策略,旨在挖掘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如何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编创动作,促进老腰鼓的传承与发展,满足大众现代健身需求。

关键词

体育非遗; 陕北健身秧歌;横山老腰鼓;成套动作编创

一、横山老腰鼓的渊源

横山老腰鼓主要分布于陕西省横山县的芦河川、小理河川、大理河川、黑木头川流域,其中以南塔乡张村地村最具代表性。起源可追溯至明代中期,据横山文化馆调查及部分庙宇石碑的文字存证推测,传统舞蹈形式至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关于横山老腰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认为,它起源于古代士兵在骑兵冲锋时用以助威的腰鼓,逐渐演变成民间娱乐的舞蹈形式。另一种说法则称,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逢年过节谒庙、祈神、拜神时,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祭祀舞蹈发展而来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老腰鼓来源于牧羊人的发明创造,用以调剂单调寂寞的生活。

横山老腰鼓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清光绪年间和民国十七年,就有横山腰鼓艺人曾在延安、安塞等地传艺,对安塞腰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当地乡民为了求神祈雨,曾组织了一支二百人的腰鼓队,连续三天通宵达旦的击鼓祈雨活动,最终迎来甘露,老乡们为了感谢这二百人祈雨敬神的功绩,称其为“槐远神龙腰鼓队”,被誉为“神龙腰鼓队”。从此,老腰鼓逢年必闹,逢节必舞,成为陕北地区腰鼓的源头之一。

二、横山老腰鼓的打法

老腰鼓以独特的打法而著称,打法上分为“文鼓”与“武鼓”两大类。

“文鼓”俗称“老人腰鼓”,由老人和孩子组成,表演时动作稳沉平缓,风趣诙谐。有“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等,动作均以“下三路”为主,即注重腰部以下肢体的动作变化,显得更为细腻和柔和。

“武鼓”又称“后生腰鼓”,多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或体力充沛、精神焕发的中年人表演。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变化多,舞姿强健有力,以跳跃、翻腾等“上三路”动作为主,粗犷豪放、气势磅礴。动作有“转身击鼓踢腿打”“跑跳腾空接跪打”等,要求表演者具备较高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文武腰鼓各有特色,又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老腰鼓的丰富动作体系。

横山老腰鼓表演队通常由伞头、鼓子手、腊花(女角)和杂色丑角组成,伞头负责领舞和指挥,鼓子手击打腰鼓,腊花与鼓子手配合,通过舞步和表情增强艺术感染力。基本动作包括“二脚不落地”、“三脚跳步”、“二转身”等,要求舞者具备极高的身体素质和协调性,以音乐节奏展现其独特韵味。

打法讲究技巧,如“缠腰打”通过腰部扭动使腰鼓旋转发声;“掏腿打”借助腿部动作击鼓于地;“转身打”则在转身同时击鼓,展现优美身姿。“武鼓”表演中,高难度动作“转身击鼓踢腿打”要求同步转身、击鼓、踢腿,展现矫健气势;“跑跳腾空接跪打”则在腾空瞬间完成击鼓与跪地,突出爆发力与协调性。这一系列高难度技巧不仅彰显横山老腰鼓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表演者的精湛技艺,是其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三、横山老腰鼓成套动作编创策略

在体育非遗的视角下,老腰鼓的成套动作编创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深入挖掘横山老腰鼓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动作特点,将其融入成套动作的设计中;二是要注重动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结合现代体育健身理念和方法进行动作优化和组合;三是要加强音乐与动作的协调性训练,提高成套动作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科学合理的成套动作编创和推广普及工作,推动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与发展,为其在体育健身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1. 保持传统精髓

在编创腰鼓成套动作时,充分尊重并保留其传统精髓。保持腰鼓的基本动作特征、表演风格以及文化内涵,确保成套动作具有鲜明的老腰鼓特色。

2. 融入健身元素

为满足现代健身需求,将健身元素融入老腰鼓成套动作中。例如,通过增加动作的难度和强度,提高参与者的身体素质;通过优化动作组合,增强成套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提高锻炼效果。

3. 创新动作设计

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动作设计。借鉴其他舞蹈或健身运动的动作元素,与老腰鼓动作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成套动作。注重动作的创新性和艺术性,提升老腰鼓的观赏性和吸引力。

4. 强化动作编排的合理性

在编排老腰鼓成套动作时,注重动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确保动作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避免动作重复或过于复杂。根据参与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因素,合理安排动作的难度和强度,确保成套动作适合不同人群参与。

四、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与保护

横山老腰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至关重要。近年来,横山区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老腰鼓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通过举办非遗文化展演、腰鼓比赛等活动,提高老腰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腰鼓传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推进日常培训和展演活动,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腰鼓传承人。此外,老腰鼓走进了校园和教材,成为青少年体育健身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注重保留各村各镇的特色和风格。例如,在党岔镇马坊村,文腰鼓注重“扭”的动作,步伐和缓;在响水镇李家楼村,武腰鼓腾空跳跃动作大,刚劲奔放。保留特色的传承方式不仅有助于保持老腰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助于推动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横山老腰鼓作为陕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体育健身舞蹈,成套动作的编创对于推动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编创过程中,尊重并保留其传统精髓,同时,融入现代健身元素和创新动作设计,强化动作编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横山老腰鼓成套动作编创的策略和建议,为横山老腰鼓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加强对横山老腰鼓成套动作编创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推出新颖独特的成套动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文化需求,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陕北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1. 孟涛. 横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2. 王克芬. 中国舞蹈发展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闫琳.陕北秧歌舞蹈素材研究——以绥德县“二人踢场子”为例](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924/5629130050004126.shtm)(,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音乐学院,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