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策略

作者

郑祖珍

云南省文山市秉烈乡秉烈小学 663006

摘要:小学学习阶段对学生性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革新的发展,大多数教师已经觉悟到给予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并把这一理念融入小学的语文阅读课程中。本文旨在探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中的应用情况,细致考察其实际运行亟待解决的课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期在语文阅读课中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对提升学生们此项教学的效益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多数源自家长、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互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感情经历主要源于父母、教师及其同伴。小学阶段的情感教学方法各具特色。教师可以利用课本内的文学篇目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同时指导学生建立恰当的价值和世界观念。尽管如此,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依旧面临着众多亟待改进和克服的难题。

一、诵读体会,培养语感,让学生感受情感

《小学语文新教学大纲》清晰地指明: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母语深厚的情感,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与使用母语,增进对语文资源的累积,并提升学生对语文的敏感度。在语文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语文老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细致解析文字与句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力,并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色彩。在小学的阅读课程中,朗诵被视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教育方法,同时也是语文老师经常采纳的授课策略。朗诵即将视觉所捕捉的文字内容,通过发声阅读单词和句型,转换成可以倾听的语文形态。经由富含感情的诵读细致领略文字之美感,能让学生融入文本所营造的意境,深刻地体验作家的情感表达。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细读词汇与句子实施情感教育是该学科特有的方法与路径。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培养学生的情感并重依赖朗读和词句分析,缺一则难以为继。语文之韵味蕴藏于其字句的精准、清晰及协调。创作物通过文辞塑造角色的性情与理念,或昭示自然界中种种奇观,抑或绘声绘色地描绘山河的雄伟。因而,教师需优先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家心境的前提下朗读,这正是我们通常提到的“赏析”,其要旨在于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基于此,朗读亦构成一门音响交织的言辞美学,旨在激发审美情感,或以热情洋溢的声调传情,或以低沉柔和的韵律感动人心,或以振奋人心的节奏带来喜悦,或以凄美雄壮的调子赋予力量。朗读当由口而始,继之以耳聆听,终至心领神会,阅读者皆能被其情感所触动。

二、引入情境,激活创造思维

小学生的领悟能力尚浅,过度冗繁与复杂的文句容易引发学生对阅读产生反感。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着眼于所授之知,引领门生融入课文所绘的境界,将那些晦涩抽象的文字化作生动的情节呈现眼前,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文中故事情境,从而在情感层面达成共鸣,更深刻地领会故事人物的精神内涵,并在陶冶情操的同时磨炼思考力。语文老师应当着重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并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生动具体的语文魅力。课堂上,教师在解读《正直的少年》这篇文章时,讲到了列宁小时候在姨妈家不慎打破花瓶,一开始因畏惧而未即时坦白,继而受母亲鼓舞而勇于认错并获得赞许的经历。接着,老师让学生分享与此类似的平凡生活中的小插曲——如不小心打破玻璃杯或者弄丢了学习用品等,并叙述事件发展的全过程。通过这些故事,使学生理解并领会文中所表达的凡人犯错后勇于改正、坦率面对的美德,以及树立成为正直的孩子的良好品质。

三、示范朗读,培养悟情能力

在阅读课程中,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如何富有表情地诵读文章,即教会他们如何在诵读时,让心中生动地呈现出所描绘的场景。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丰富的多媒体工具,如边展示阅读内容时播放恰当的旋律或者图像,可以引领学生在聆听教师朗诵的同时,沉浸于特定的氛围中感受感官刺激,以实现在曲调尚未完全形成前便激发情感共鸣的教学目的。譬如,当阅读《五彩池》描写风景的作品时,教师带着充沛的热情和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引导学生共同诵读,与此同时,通过展示动态的图像教具,让学生在倾听讲解之际,心中浮现出文章所绘的金色池畔如同缤纷丝带。学生仿佛真的沉浸在明媚的阳光之中,目睹各种形态如葫芦、镰刀、莲花一般的水池轮廓展现眼前。例如在《燃烧的云朵》一文,范例诵读至“不久,苍穹显露出一匹骏马,马首朝着南方,马尾指向西边。这匹马屈膝而坐,仿佛在守候有人攀登它的脊背后才会起身一般。隔了片刻,即二至三秒,那幅云朵逐渐膨胀,变得庞大起来,仿佛是马儿伸展了四肢,颈部拉长,而尾巴却消失无踪。”在阅读这些描述时,要特别注意抑扬顿挫和读音节奏,使得朗诵充满作家所赋予的情感色彩,活灵活现地向听众展示穹苍之中云朵缓缓流变的画面,并且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文章所描绘的自然风景。

四、通过教学评价来进行情感教育

老师应该借助阅读来增强学生的情感,同时也需要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授课之中。对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能够产生更大的推动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在进行教学评估时,摒弃传统的教学目标评估模式,转变只看分数的方法,发掘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老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评估来实施情感指导,以此精准掌控学员的精神、认知以及情感,以此增强学生的情感经历。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估不仅是一种有效的鼓舞手段,同时也构成了老师和学生互动的关键框架。《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作为教学案例,由于学生首次涉猎此种形式的访谈,因此理解起来相当困难。这篇文章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既包括苗苗对季老的崇拜,又包括季老对苗苗的深深照顾,从而展现出他们对中国未来学生的深深期待。在教育活动中,老师能够构建文章的场景,由一名老师和一名学生首先展示对话的技巧,接着让他们组队进行实践,一个老师扮演苗苗,一个老师扮演季老,然后他们互换角色进行实践,这样不仅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熟知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理解文章中两个主角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能够学习到如何恰当地表达这些情感,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

结语:在小学阶段,情感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们全人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唤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与领悟力,有助于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鉴赏力。与此同时,教师应不懈提高个人在情感教育领域的修养,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阅读空间。让我们携手努力,使得情感教学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杨荣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思考[J].天津教育,2022(16):141-143.

[2]杨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4):122-123.

[3]杨璐,陈鑫.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深度教学研究[J].智力,2021(25):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