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乡土文化:地方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与多元路径
朱雅雯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浙江传媒学院2024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11647060X)
摘要:本文以台州、普安县、细寨村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田野调查、案例精析等多元研究方法,深度解构乡土文化特质及其于地方发展进程中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表明,乡土文化凭借驱动产业进阶、助推文化赓续、重塑乡村形象等多重路径,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本研究凝练出一套具有创新性的乡土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理论模型,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范式,在充实乡土文化研究理论体系的同时,有力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协同共进。
关键词:乡土文化;地方发展;乡村振兴;文化产业
一、引言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展的时代语境下,乡土文化作为乡村地域的精神内核与灵魂所在,其于地方发展维度的价值正逐步凸显。乡土文化不仅镌刻着独特的地域标识与深厚的历史记忆,更蕴藏着丰沛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价值。然而,置身于全球化浪潮与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宏观背景下,乡土文化遭遇诸多严峻挑战。在此情境下,如何深度挖掘并高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实现其对地方发展的精准赋能,已然成为亟待攻克的关键课题。本文依托对台州、普安县、细寨村的深度调研,致力于探寻乡土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
二、乡土文化特质的深度解码与解析
(一) 台州:海洋文明与民营经济交相辉映下的多元乡土文化生态体系构建
台州依凭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海洋文化。大陈岛垦荒精神生动诠释了先辈们砥砺奋进、开拓创新的光辉历程,成为台州地域精神的重要标识。徐霞客游历台州天台山所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其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深深融入当地文化脉络。在经济领域,台州民营经济展现出蓬勃活力,催生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商业文化氛围。这种海洋文化与民营经济深度交融的独特形态,赋予台州乡土文化鲜明的个性与多元魅力。
(二)普安县:古茶树资源为基,民族风情与茶文化深度融合的特色乡土文化景观塑造
普安县作为 “中国古茶树之乡”,坐拥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四球茶树资源,茶文化源远流长。其所处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备 “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 的独特自然条件,孕育出品质卓越的茶叶产品。与此同时,当地布依族、苗族等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刺绣、蜡染、山歌等民族艺术形式别具一格,与茶文化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普安县独特的乡土文化景观。
(三)细寨村:茶产业驱动与民俗文化协同创新发展的卓越典范样本剖析
细寨村因茶产业的蓬勃兴起而焕发生机,其优越的地理区位赋予茶叶出众品质,茶产业根基稳固,茶农形成了良好的种茶传统。此外,布依蜡染等民俗文化为村庄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底蕴。细寨村通过创新举措,将茶产业与民俗文化有机融合,精心打造特色文旅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同频共振,彰显出别具一格的乡土文化魅力。
三、乡土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创新路径与策略
(一)产业升级驱动:构建全链条产业发展格局
1. 台州黄岩:以特色水果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与文旅品牌融合发展的创新矩阵
台州黄岩运用实地勘察、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度洞悉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现状。针对黄岩蜜桔、杨梅等特色农产品,借助直播等新兴媒介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推广,拓展市场销售渠道,着力塑造品牌形象。积极引入下游企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务,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构建起以特色水果为核心的全产业链体系。同时,充分挖掘桃园自然景观优势,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精心打造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 普安县:党建引领,探索茶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普安县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全力推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设立山地旅游康养产业学院,定向培养茶旅融合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精心打造茶叶种植制作体验景观园区,开展茶园观光、茶叶采摘等特色体验活动,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与观光研学的有机结合;成立普安红集团,持续提升 “普安红茶” 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有效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增长。
3. 细寨村:依托茶产业优势,构建多元产业协同联动的创新发展格局
细寨村依托茶产业优势,积极拓展新型文旅业务。创新推广模式,深度融合直播、电商等互联网技术手段,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策划开展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的一日游活动,提供茶叶采摘、茶艺展示、民俗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服务,大力发展民宿与农家餐饮业务,配套完善交通、导游解说等服务设施,成功构建起多元产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带动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二)文化传承助推:筑牢乡土文化根基
在调研实践过程中,研究团队深度挖掘各地乡土文化内涵,借助拍摄专题短片、撰写学术文稿等方式,对乡土文化进行系统记录与整理。在台州,组织重走徐霞客古道活动,传承弘扬徐霞客精神;在普安县,致力于茶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在细寨村,大力弘扬布依蜡染等民俗文化。通过系列举措,有效增强了当地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力促进了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 乡村形象重塑:提升地方发展软实力
通过影视化宣传、创作专题短片并进行对外传播、举办专题讲座以及开展团体内学习交流等活动,将乡土文化广泛传播至学校、社区、新湾街道以及高职院校等多元场域。全方位展示各地乡土文化特色与发展成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显著提升乡村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重塑乡村良好形象,吸引更多游客与投资,为地方发展营造优良的外部环境。
四、乡土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前沿理论模型构建与阐释
基于对台州、普安县、细寨村的深入调研与分析,本研究构建出乡土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理论模型。该模型涵盖三个核心要素:乡土文化特质、发展路径以及发展成效。其中,乡土文化特质构成发展的根基,通过产业进阶、文化赓续、形象重塑等多元路径,达成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等发展成效。与此同时,发展成效又反向作用于乡土文化特质的保护与传承,形成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机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共同推动乡土文化与地方发展的深度融合。
五、研究成果总结与未来展望
(一) 研究结论的系统梳理与凝练
本研究通过对台州、普安县、细寨村的实地调研,深度剖析乡土文化特质及其在地方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成功构建乡土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乡土文化蕴含丰富价值内涵,能够借助多元路径切实推动地方发展。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研究前景的拓展与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畴,涵盖更为广泛的地区以及不同类型的乡土文化,深入探究乡土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多元模式与差异化特征。强化对乡土文化与地方发展动态关系的研究,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迁对乡土文化和地方发展的影响,为政策制定与实践指导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此外,还可探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模式,提升乡土文化的影响力与竞争力,持续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张妍.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困境和路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6(05):79-88.
[2]周兆金.“文化回归”赋能乡村教育振兴——以乡土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与创生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4,(07):33-36.
[3] 吴石英,魏兵.重塑内生发展模式:乡土文化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理论与现实选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04):99-105.
[4]程文.数字影像赋能乡土文化:内在机理、多元表达与振兴路径[J].传媒论坛,2023,6(23):66-69.
[5] 肖圆.乡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D]. 上海海洋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