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作者

薛伟 翟潞曼

新疆乌鲁木齐市

摘要:在新时代发展下,随着网络全方面深入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因此网络舆情引导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对做好学生意识形态工作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进行研究,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应对措施

引言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网络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热潮也不断涌现,高校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更加丰富。但是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学生极易受到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难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高校建设者要积极寻找网络舆情与学生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发挥好网络舆情引导对学生思政教育的正面导向性作用。

1网络舆情视域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网络时代催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新环境,网络舆情所形成的巨大舆论场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之一。学界对此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和解读。一方面,关于网络舆情的新特征。在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情具有表达情感化、传播精准化、互动仪式化等特征,深刻改变着网络舆情的传播模式,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新时代网络舆情具有资源更多、传播更快、受众更广的特征,给网络舆情监管和引导造成一定冲击。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冲击性、破坏性特征,影响着公众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认知。高校网络舆情有着生成潜伏性和突发性、表达自由性和误导性、主体多元化和圈层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从外部环境看,信息环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凸显出更强的互动性。从话语体系来看,研究发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更加多元,话语内容更加丰富,传播范式更加多样,话语场域更加宽泛。从主体层面来看,网络舆情的介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凸显出更坚定的政治性、更严密的科学性、更完善的系统性、更精准的针对性、更蓬勃的发展性。上述研究为寻找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以及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2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高校舆情引导效果不佳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在“短视频”等平台表达观点,在“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发布者”的身份中无缝切换,高校网络舆情空间不断拓展。在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网络舆论的复杂性、突发性和变化性极强。高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煽动性、情感色彩强烈的信息影响,产生非理性行为。传统的“单线条”式舆情处理方式,例如“拖、瞒、封、堵、压”已经不符合当下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也不符合当代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心理特征。另外,网络流行的“网言网语”的不断覆盖和迭代,导致高校和信息受众主体之间存在着“话语鸿沟”,出现不知所云的状况。与此同时,这些情况暴露出来的是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缺乏“短视频”等新兴的媒介素养,对网络舆情的敏感性以及复杂性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等问题。这往往也是高校在处理和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过程中,产生次生事件和负面影响扩大的原因所在。

2.2校园网络舆情管控制度及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学校问题占比80.2%,社会热点占比64.36%,娱乐新闻占比56.44%。目前高职院校的舆情管控存在管理细则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监督力度不够等问题,这都严重阻碍了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性和规范性。究其原因,校园网络舆情涉及面复杂,关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身安全、网络管理等事项,而高职院校通常是由党委宣传部主抓学生意识形态和文化宣传,学生处主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卫处主抓学生安全、网络信息中心主抓网络管理,各二级学院又负责所属学生的日常管理。各部门在面对舆情问题时,因为舆情管控主体责任不明而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统筹和应急措施,难以形成合力,错失干预舆情传播的最佳时机。

3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举措

3.1健全舆情引导体制机制,做好舆情的研判与分析工作

首先建立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制度化管理体系。高校应对网络舆情风险问题的重要性需有充分的认识,制定针对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预备方案。高校运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内部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结合具体的工作实际采用“学生→班主任、辅导员、学校信箱→学院、职能部门→学校领导”上报流程和信息渠道,使信息快速传递,迅速响应,及时处理,正向引导。建立和完善一套信息共享、精准研判、科学联动、运行高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全过程、专业化的网络舆情研判工作模式,维护高校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其次形成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常态化。定期召开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会,针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或该阶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要及时进行分析,对成功实现网络舆情积极引导的案例进行经验总结。对高校下一阶段可能存在的网络舆情风险点要进行梳理、研判,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3.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领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开创丰富、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相关网络文明倡议活动、专题讲座、民主生活会等方式,不断改进和优化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治素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心理特点,选拔培养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生“领袖”,在校园网络舆情中发挥出“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形成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此外,在处理校园网络舆情危机时,对于制造和传播谣言的学生要依法依规给予处分,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园网络舆情中的引领作用。

3.3强化政治引领,提升学生政治素养

加强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提升政治素养是底气,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培育和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事实表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做得好的学校,发生网络舆情不稳定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其他高校。辅导员要正确引导,教会学生辩证看待网络舆情,主动关注热点信息,在网络渠道及时发声、正确引导。面对国内环境的“伟”,学会呈现,彰显中国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国际环境的“危”,要明底线、正视听,坚决抵制各类不良思潮对学生思想的侵蚀;面对网络环境的“微”,主动发声,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交流与互动,在网络上吸引学生,进而影响学生,让思想政治教育可爱又可信。与此同时,注意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思想引领,把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与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通过社会调查、红色参观、志愿服务等渠道,进行生动的国情教育、社情教育、校情教育,开展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等。

结束语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高校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理能力正是它们各自“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此,高校不仅仅要提高引导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全面、综合地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高校仍需在“善治”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前路上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毕宏音.网络舆情的基本共识及其动态规律再认识:多维视角考察[J].重庆社会科学,2019(1):6-16.

[2]许琛,皮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特征与风险防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67-69

[3]荣婷,张爽.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舆情新特征与新治理[J].传媒,2022(8):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