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渗透教育策略
衣玉兰
德惠市同太乡和平中心小学 130316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国家观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的意义,并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学资源运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评价优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渗透策略,旨在增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实效,引导学生树立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策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更能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二)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碰撞,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影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还能引导他们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
(三)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通过生动的爱国故事、感人的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开发爱国教育资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我爱我家》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家庭与国家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小家是国家的组成部分,热爱自己的家庭是爱国的基础。在讲解《我们的国家机构》一课时,教师可以介绍国家机构在保障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和对国家建设者的敬意。
(二)引入课外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除了教材资源,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如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收集革命历史故事、英雄人物事迹、当代爱国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讲解《国家机构有哪些》时,教师可引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介绍他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学生明白在不同岗位上都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在国庆节期间,组织学生学习国旗、国徽、国歌的知识,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效性,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爱国主义的力量。如在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以创设“模拟法庭”的情境,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通过模拟法庭审判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爱国情怀。
2.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开展讨论、探究等活动。例如,在学习《安全记心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责任感。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如在讲解《我们好好玩》时,教师可以播放有关中国传统游戏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游戏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实践活动是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爱国的意义,培养爱国行为。
1. 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鼓励学生撰写参观心得,加深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2. 开展主题演讲、征文活动:围绕爱国主义主题,开展演讲、征文活动,让学生通过文字和语言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发展的思考。这些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行动、关爱孤寡老人等,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体会个人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系。
(五)优化教学评价,强化爱国教育效果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优化教学评价有助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开展“我为祖国骄傲”主题活动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四、结论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其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优化教学评价,多管齐下,不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淑玲.小学德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与途径[J]. 当代家庭教育,2021(27)
[2] 邵爱霞.挖掘数学课堂资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 吉林教育,2020(19)
[3] 林思平.挖掘教材内容 培养爱国精神[J]. 教育,2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