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思政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张文静 龚宇婷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10006

1 引言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路径,分析当前思政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思政课程教学的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运用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以及思政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将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与教训。

2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

2.1 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在创新能力培养理念上,国外多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思维,鼓励跨学科研究,如美国高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而国内虽逐渐重视创新能力培养,但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仍深,更侧重于知识传授。在培养措施上,国外高校常设有完善的创新实践平台和丰富的跨学科课程,如德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紧密,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国内在此方面虽有改善,但平台建设和课程设置仍有待完善。在培养环境上,国外学术氛围更为开放,鼓励质疑与创新,国内则相对保守,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2.2 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在自主性学习方面,部分研究生缺乏主动探索精神,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原因在于教育体制长期以应试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未养成,且课程设置缺乏引导性,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合作创新上,研究生跨学科、团队协作能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学科壁垒依旧存在,跨学科交流平台少,团队协作项目也不够多,加之学生自身缺乏合作意识与沟通技巧。研究生创新实践机会有限,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与企业、社会需求对接不畅。高校与企业、社会合作机制不完善,创新实践平台建设滞后,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都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思政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3.1 提供思想保证

思政教育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柱。一方面,它能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研究生在创新活动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不偏离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比如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创新历程,让研究生深刻理解科技创新的使命与责任,激发其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而奋斗的热情。另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研究生意识到创新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展现,更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推动人类进步贡献力量的过程。这种思想保证能让研究生在面对创新困难和挑战时,有更坚定的信念和更持久的动力去攻克难关。

3.2 奠定方法论基础

思政教育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支持。在思政课程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哲学原理的学习,能让研究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其辩证思考、逻辑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研究生在面对复杂的科研问题时,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论,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寻找创新的突破点。比如在研究新兴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时,研究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其利弊,既看到技术的积极作用,也能预见到潜在的风险,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论的指导,有助于研究生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和高效的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其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4.1 教学现状概述

当前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正逐步推进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已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体系,涵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多个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教学手段也在不断丰富,部分高校开始运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技术辅助教学。师资力量方面,高校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但整体来看,教学改革的进程仍有待加快,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2 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多局限于教材知识,与现实社会热点、研究生专业实际联系不紧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式相对陈旧,仍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部分研究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停留在应付考试层面,未能真正将思政课程中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

5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思政课程教学的探索

5.1 创新教学内容

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教学要紧密结合研究生特点来创新教学内容。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创新元素,如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创新实践等融入教学,让研究生深刻领会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将现实社会热点与研究生专业实际相结合。比如针对理工科研究生,可引入科技前沿领域的伦理道德问题,引导他们思考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针对文科研究生,则可结合文化创新案例,培养他们的文化创新意识。通过构建与研究生生活、科研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2 优化教学方法

为提升思政课程教学效果,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研究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开展案例教学也至关重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案例,组织研究生进行讨论分析。例如讲述华为等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克服困难、自主研发的故事,引导研究生从中汲取创新经验,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研究生在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政知识,提升创新素养。

5.3 提升教师素养

培育“双师型”思政教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创新教育相关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思政素养。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了解学科前沿和社会需求,将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以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结论

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思政课程教学意义重大。它能为研究生提供思想保证、奠定方法论基础并支持实践创新。当前思政课程教学存在不足,需创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并提升教师素养。实践案例证明,有效的思政教学能显著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程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研究,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体系,加强跨学科、跨院校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萌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数学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J]. 才智 ,2025,(12):96-99.

[2] 刘焱灵 . 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教育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策略研究[N]. 河南日报·农村版 ,2024-05-30(003).

[3] 武青.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D]. 昆明理工大学,2022.

课题或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22JGSZ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