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与实践
杨友军
安徽省长丰县徐庙中学 231153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策略及实践应用。通过分析当前阅读教学现状,阐述情境创设对提升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的作用。提出利用多媒体、生活实际、角色扮演等多种策略创设情境,并结合教学实例说明其应用效果,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
一、引言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其阅读教学环节占据核心地位。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能力的提升。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构建情感化的教学场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促进其心理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将抽象的文字知识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课堂参与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探究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对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通常好奇心旺盛,以形象思维为主。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往往缺乏吸引力,难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情境创设利用生动的图像、吸引人的故事和逼真的场景,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让阅读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阅读。比如,在讲授《秋天的雨》时,教师可以展示秋天的多彩图片和播放秋雨的声音,营造出如诗如画的秋天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急切地想要阅读以体验秋天的美妙。
(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文本内容理解起来存在困难。情境创设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以《司马光》这篇文言文为例,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较为陌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司马光和其他小伙伴,模拟故事场景。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当时的紧急情况,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一行为的机智,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
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需要根据所呈现的信息进行联想和想象,填补文本中的空白,丰富文本的内涵。这一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学生在分析情境、解决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时,思维能力也能得到锻炼。比如在学习《黄山奇石》时,教师创设虚拟的黄山游览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各种奇石的样子。学生在想象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锻炼了形象思维能力,并且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奇石的形态,培养了发散思维。
(四)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创设能够营造与文本相契合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深入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授《慈母情深》时,教师通过播放一些反映母亲辛勤劳作、关爱子女的视频片段,创设出饱含深情的情境。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阅读课文,能够深刻感受到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从而引发自身对母爱的思考和感悟,情感得到升华。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原则
(一)目标导向原则
情境创设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每一堂阅读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情境的创设应有助于学生达成这些目标,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导致情境与教学目标脱节。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围绕这一目标,通过展示西沙群岛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西沙群岛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对西沙群岛的赞美之情,实现教学目标。
(二)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有趣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情境创设要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游戏、动画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阅读教学充满乐趣。比如在教授《小猴子下山》时,教师可以将故事制作成动画短片,让学生观看动画的同时阅读课文。动画中生动的形象、有趣的情节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真实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真实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例如,在教学《学会看病》时,教师可以创设孩子生病,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病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看病的经历,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心情和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情境真实可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母亲让孩子独自去看病的良苦用心。
(四)启发性原则
创设的情境应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情境中设置一些问题或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例如,在教授《蝙蝠和雷达》时,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在漆黑的夜晚,蝙蝠能够自由飞行而不会撞到障碍物,这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
图片展示: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翠鸟》一课时,教师展示翠鸟不同姿态的图片,如翠鸟停在苇秆上、翠鸟捕鱼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对翠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阅读课文时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翠鸟的描写。
视频播放:视频能够集图像、声音、动作于一体,为学生创设更加生动逼真的情境。对于一些学生难以想象或理解的内容,通过视频展示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比如在教授《观潮》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钱塘江大潮,对大潮的雄伟壮观缺乏直观感受。教师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观看潮水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画面,同时配上潮水的轰鸣声。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对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音乐渲染: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来配合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轻柔舒缓的音乐流淌在教室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边,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妙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的心境,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生活场景再现: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进行阅读学习。比如在教学《买菜》一课时,教师在教室里布置一个简易的 “菜市场”,摆放一些蔬菜模型,让学生扮演顾客和摊主,模拟买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课文中关于买菜的描述,还能体会到生活中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生活经验分享:鼓励学生分享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生活经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例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不同季节的经历和感受,如春天放风筝、夏天吃西瓜、秋天摘果子、冬天堆雪人等。通过分享生活经验,学生对四季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课文时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课本剧表演: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和动作,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通过模仿它们的神态、语气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后,学生对陶罐的谦虚、铁罐的傲慢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也理解得更加深刻。
角色模拟体验:除了课本剧表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文本中的角色进行体验。比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 “我”、小树、小鸟、残疾人等角色,说出自己的愿望。通过角色模拟,学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关爱他人、关爱自然的情感。
(四)运用问题创设情境
悬念式问题: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悬念式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教师先问学生:“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有多大,你们猜猜谁的说法对呢?为什么青蛙会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他们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想要弄清楚答案。
递进式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师可以先问:“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对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有初步了解;接着问:“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富饶?” 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结构;然后再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生物等的?” 让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通过这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加深。
(五)借助实物创设情境
实物展示:对于一些描写具体事物的课文,教师可以直接展示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闻等方式,直观地感受事物的特点。例如,在教学《葡萄沟》时,教师带来一些葡萄,让学生观察葡萄的颜色、形状,品尝葡萄的味道。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对葡萄沟的葡萄有了更真切的认识,阅读课文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实物操作:在某些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实物操作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纸船和风筝,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小熊和松鼠通过纸船和风筝传递友谊的快乐。这样的实物操作情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次教学案例选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教学对象为三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对于理解小兴安岭不同季节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还存在一定难度。
(二)情境创设过程
多媒体情境导入:上课伊始,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小兴安岭四季风光的视频,展示小兴安岭春天树木抽出新枝、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白雪皑皑的美景,同时配上轻快的音乐。学生被视频中的美景深深吸引,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视频中展示的地方美不美?这就是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去感受它的魅力。”
问题情境引导阅读: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对于小兴安岭,你们有何印象?课文是如何进行描绘的?”以此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重新审视课文,梳理其结构。学生随后发现课文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述的。教师继而提问:“小兴安岭在四季中有哪些独特的景色?”促使学生深入阅读,寻找能够代表四季景色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角色扮演情境深化理解:在分析描写春天的段落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春天的使者,说一说自己看到小兴安岭春天的变化。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看到树木抽出了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在风中跳舞。” 有的说:“我看到积雪融化了,小溪解冻了,溪水欢快地流淌着。”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仿佛置身于小兴安岭的春天,更好地理解了春天小兴安岭的生机勃勃。同样,在分析其他季节的段落时,也采用类似的角色扮演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生活情境拓展延伸: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家乡的四季景色。学生们积极发言,描述家乡春天的田野、夏天的池塘、秋天的果园、冬天的雪景。教师鼓励学生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写家乡四季的小作文。
(三)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次情境创设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从学生的课堂回答和课后作文来看,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不仅能够准确说出小兴安岭每个季节的特点,还能体会到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描写家乡四季的作文中,很多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将家乡的景色描写得生动形象。
六、结论
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遵循目标导向、趣味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等原则,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角色扮演、问题创设和借助实物等多种策略。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实践,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时代发展,探索更多新颖、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为学生营造更加优质的阅读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乐趣、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光达.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文理导航(上旬),2025,(01):22-24.
[2]王朝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J].读写算,2024,(34):94-96.
[3]王伟.情境创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嘉应文学,2024,(21):187-189.
[4]张娟.创设情境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J].陕西教育(综合版),2024,(10):42.
[5]宋彦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4,(09):8-9.DOI:10.14160/j.cnki.13-1259/g4-a.2024.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