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赋能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陈芳兰 任卿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智技术为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数智技术对其提质增效的作用,并提出了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打造VR/AR教学环境、建立大数据评价机制、搭建在线协作平台以及开发智能导师系统等实施路径,旨在推动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为艺术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数智技术;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数字化转型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王军方.数字经济背景下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财经界, 2024(18):15-17.]]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是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艺术类专业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更需要借助数智技术实现教学范式变革。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资源分散、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对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索数智技术与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模式与内容层面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模式上长期过度依赖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局限性:首先,教学方式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为主导,采用"填鸭式"的理论灌输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主动参与和互动的机会,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又与强调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相背离;其次,实践教学环节严重薄弱,虽然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亟需市场调研、作品商业化、团队协作等实践支撑,但多数高校的教学仍停留在模拟练习或虚拟项目阶段,未能融入真实的商业环境,导致学生无法完整掌握从创意构思到市场落地的全链条能力,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创业可行性;此外,跨学科整合明显不足,艺术类创新创业不仅需要专业的审美能力与创作技能,还需要商业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产权等多领域知识,然而现有课程体系却人为地将艺术与商科知识割裂开来,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形成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思维,严重制约了其职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2. 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
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长期以来过度侧重于艺术理论和专业技能传授,而严重忽视了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种失衡直接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创新创业能力,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成功率。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之间存在多重脱节:首先,课程体系存在明显的"理论重于实践"倾向,过度聚焦艺术史论和技法训练等传统内容,却缺乏对作品商业化、市场运营等实战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空有专业技能而无法实现艺术价值的市场转化;其次,教学内容更新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在AIGC创作、元宇宙艺术、NFT数字藏品等新兴领域快速崛起的背景下,许多院校仍在使用过时的教材和课程体系,造成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的代际鸿沟;再次,案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现有创新创业案例多集中在科技和通用商业领域,而针对艺术类专业特性的典型案例严重不足;最后,评价体系过于单一,仍以作品完成度和技术表现为核心考核指标,完全忽视创新性、商业潜力等关键维度,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不仅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反而进一步固化了"重艺术轻商业"的教学导向,加剧了教育与行业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二)评价体系与资源层面
1.评价体系的单一性
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首先,评价方式过度依赖传统的量化指标,如考试成绩、论文发表和作品获奖等静态成果,这种单一维度的评价模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动态成长。其次,评价内容严重偏向技术层面的考核,例如绘画技法、设计软件操作等专业技能,而完全忽视了市场价值评估、商业模式构建、团队管理能力等创新创业核心素养。更为关键的是,评价主体过于局限,主要由专业教师进行评判,缺乏行业专家、企业导师和市场消费者的多元参与,导致评价结果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种片面的评价体系不仅无法准确衡量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可能误导教学方向,使学生过度追求技术完美而忽视商业价值创造。
2.资源投入不足
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 侯磊.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方法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7(42):2.]]在硬件资源方面,多数院校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空间,如产品打样工作室、数字媒体实验室、作品展示空间等,学生难以将创意转化为实物。在软件资源上,行业前沿的设计软件、数据分析工具、虚拟现实设备等更新缓慢,无法满足现代艺术创作与商业应用的需求。资金支持更是捉襟见肘,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启动资金、参展费用、专利申请等关键环节缺乏制度性保障。此外,优质的导师资源也严重不足,既懂艺术创作又具备商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凤毛麟角,校外行业导师的参与机制也不完善。这种全方位的资源匮乏直接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开展,使许多有潜力的创意项目止步于纸面构想。
(三)机制与协同层面
1. 融合机制不完善
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深层次的机制性障碍[[[] 秦晋,霍楷."以赛促教"模式下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5):61-65.]]。在课程体系方面,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呈现"两张皮"现象,前者往往作为选修课或短期工作坊形式存在,未能有机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在学分认定上,创新创业实践成果难以折算为专业学分,降低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学管理方面也存在明显割裂,创新创业教育多由就业指导中心或团委负责,而专业教学仍由院系主导,两者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多数院校尚未建立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导致教学实施缺乏规范指引。这种机制上的不完善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难以深入专业教学的核心领域,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
2.部门间协同不足
高校内部的组织壁垒严重制约了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行政管理部门与教学院系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创新创业政策难以有效传导至教学一线。其次,艺术院系与商学院、工科院系的跨学科合作渠道不畅,优质教育资源无法共享。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长效的协同机制,企业的实际需求不能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环节。此外,学生工作系统与教学系统也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创新创业竞赛、社团活动等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脱节。这种碎片化的管理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使得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影响了教育效果的整体提升。要突破这一困境,需要建立跨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打通组织壁垒,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数智技术对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
(一)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数智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爱好和创新创业潜能进行精准识别和分析。这有助于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骆金维,曾德生,刘倍雄,等.大数据环境下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 2017(A01):3.]]。同时,数智技术还可以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在线协作平台,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数智技术可以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技术,创建逼真的虚拟场景和交互环境。这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冉鸿,何洁.基于AHP的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知识经济, 2023(33):132-134.]]。此外,数智技术还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和动态调整,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需求。
(三)强化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
数智技术可以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这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数智技术还可以实现评价结果的实时反馈和可视化展示,便于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和改进教学效果。
三、数智技术赋能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一)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
数智技术在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方面具有革命性潜力。首先,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学生在数字学习平台上的行为轨迹,包括课程点击率、作业完成质量、在线讨论参与度等多维度数据,建立精准的学生画像。在此基础上,结合职业倾向测评和创新创业潜能评估,为每位学生定制专属的学习方案。例如,对具有产品设计天赋的学生,系统会自动推荐用户体验设计、产品原型开发等进阶课程;而对市场敏感型学生,则会侧重推送品牌营销、消费者行为分析等商业课程。这种个性化学习系统不仅能动态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还能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优化推荐策略。同时,系统会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包括MOOC课程、行业案例库、专家讲座视频等,形成"一生一策"的资源包。为保障实施效果,系统还设置了阶段性能力测评和成长追踪,通过可视化仪表盘展示学习成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发展方向。
(二)打造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教学环境
VR/AR技术为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沉浸式的实践平台。在硬件配置上,需要建设配备高精度动作捕捉设备和力反馈装置的VR实验室,以及支持多终端接入的AR教学系统。在软件内容方面,可开发三大类虚拟场景:一是创意设计场景,如虚拟画室、3D建模空间等,学生可以突破物理限制进行艺术创作;二是商业模拟场景,如虚拟艺术博览会、文创产品路演厅等,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商业流程;三是跨学科协作场景,支持不同专业学生在线组建虚拟团队完成项目。系统会实时记录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决策过程、创作轨迹和团队互动,通过眼动追踪、手势识别等技术捕捉细微行为特征。基于这些数据,AI教练会生成包含创意质量、商业敏感度、团队协作等维度的评估报告,并提供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此外,系统还支持将虚拟作品转化为NFT数字藏品,让学生提前接触新兴的艺术商业模式。
(三)建立大数据驱动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构建多维度的智能评价体系需要整合三类核心数据:一是过程性数据,包括课堂互动、项目进展、团队协作等动态信息;二是成果性数据,涵盖作品质量、商业计划书、市场反馈等硬性指标;三是发展性数据,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和能力变化[[[] 张俊珍.基于追踪视角的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实践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10):5.]]。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系统可以识别不同艺术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特征模型,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例如,对视觉传达专业侧重评估其品牌塑造能力,而对表演艺术专业则更关注IP运营潜力。评价结果会通过智能仪表盘实时呈现,包含雷达图、成长曲线等可视化形式。更重要的是,系统会基于评价结果生成"能力发展路线图",指出技能短板并提供提升方案,如推荐特定课程、实践项目或导师资源。同时,建立校际评价数据共享机制,形成区域性的艺术创新创业能力基准参照系,为教学改革提供数据支撑。
(四)搭建在线协作平台与社区
智能协作平台应采用"1+N"的架构设计:一个核心平台集成项目管理、资源共享、在线协作等基础功能,N个专业模块服务不同艺术门类。平台需要具备以下关键特性:一是智能匹配系统,根据项目需求自动组建跨专业团队,如对接产品设计学生与艺术管理学生共同开发文创产品;二是虚拟孵化器功能,提供从创意构思到商业落地的全流程工具支持;三是知识图谱引擎,自动关联分散的创新资源形成结构化体系。社区运营方面,设立常态化的线上活动矩阵:每月举办"艺术创客沙龙"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经验;季度性开展"跨界创新挑战赛"促进学科融合;建立"校友导师库"实现毕业生的经验传承。特别要打造移动端的轻量化应用,支持随时随地创作交流,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降低参与门槛。平台还应建立数字版权保护机制,确保学生的创意成果得到妥善保护。
(五)开发虚拟智能导师系统
虚拟导师系统的架构应包含四层核心能力:认知层整合艺术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知识图谱;交互层采用多模态接口支持语音、文字、手势等多种沟通方式[[[] 马力波.网络远程机器人控制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服务层提供创意激发、商业咨询、心理辅导等专业功能;进化层通过持续学习优化服务质量。系统要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情境理解能力,能准确解读学生提出的模糊性创意问题;二是创意协同能力,可以参与头脑风暴并提供专业建议;三是情感支持能力,能够识别学生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适当鼓励。在思政教育方面,系统会巧妙地将价值观引导融入专业指导,如在讨论艺术创作时探讨社会责任,在分析商业模式时强调伦理规范。为确保系统可靠性,需要建立"双师制"支持体系,当虚拟导师遇到复杂问题时自动转接真人专家。同时,系统要定期更新行业数据库,保持与艺术市场发展的同步性。
结语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智技术为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和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当前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探讨了数智技术在其提质增效中的关键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研究发现,数智技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艺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资源分配不均、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为培养兼具艺术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数智技术通过构建个性化学习路径、打造沉浸式虚拟教学环境,实现了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这种技术赋能的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还为其提供了真实的商业实践场景,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实践环节的不足。其次,大数据驱动的评价机制和在线协作平台的建立,为艺术类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科学、全面的能力评估体系和资源共享渠道,显著提升了教育效率和质量。最后,虚拟智能导师系统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巧妙融入了思政教育内容,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未来,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应进一步深化数智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跨学科资源整合、校企协同创新、教育生态构建等方面持续探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数智技术必将在艺术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艺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编号K22ZS22574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