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略谈
郑立霞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增盛镇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
数学课的学习宗旨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解题策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温故知新引探究、厘清关系看恒量、注重转化求占比等乃基本的教学策略。实质上,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转化法”解决问题、运用“方程法”解决问题、运用“图示法”解决问题等等,以丰富解题策略,培养解题技巧,发展思维能力。
【关键词】
解决问题,技巧策略,探究,恒量,占比
【正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这就凸显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答一些数学问题,以开拓解题思路,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用心地“用教材教”,所以,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探究钻研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涵盖各个知识点的方方面面,现在简略地从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温故知新:引探究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知识的探究往往要依据已经学过的“旧知识”并以此为“阶梯”逐步进行拓展。
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可以启发学生由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联想到:在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时候,可以依据知识的迁移,把圆柱的底面等分成许多(偶数)个扇形,然后沿着这些扇形的半径把圆柱体垂直切开,从而把圆柱分成两部分,再把这两部分拉直拼在一起,就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这里,学生很容易发现“所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相等”。
然后启发提问:
1.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 )?
2.这个长方体的高=圆柱的( )?
3.长方体的体积=( )×( )?
4.圆柱的体积=( )×( )?
通过学生的探究、交流、反馈,从而完成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此过程中,让孩子们经历了联想想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推理等探究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技能,从而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二、厘清关系:看恒量
小学数学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熟练地运用这些关系就可以解决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在诸多数量关系中,与单位“1”相关的数量关系的应用范围较广。
在解决单位“1”的问题时,抓住数量关系中的“恒量”尤为重要。这里所谓的“恒量”即不变的量,抓住这个不变的量,就可以运用“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看下面这个问题:甲、乙两个兴趣小组,甲组人数是乙组人数的,如果从乙组中调出一个人到甲组,那么甲组人数是乙组人数的,两个小组原来各有多少人?
这个问题中的“恒量”为第二个条件,即“从乙组中调出一个人到甲组”中的不变量“1”,抓住这个不变量,即可求出这个不变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从而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课堂上,我是通过如下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分析的:
1.如何确立单位“1”?
把两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看做单位“1”。
2.在从乙组中调出一个人到甲组之前,甲组人数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依题意,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为(1+6)份,所以在从乙组中调出一个人到甲组之前,甲组人数占单位“1”的。
3.在从乙组中调出一个人到甲组之后,甲组人数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因为此时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为(1+5)份,所以在从乙组中调出一个人到甲组之后,甲组人数占单位“1”的。
4.数字1(从乙组中调出的一人)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1是单位“1”的“-”。
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分析,解答这个问题便水到渠成。
三、注重转化:求占比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从已知的数量关系入手,求出部分与部分之间乃至部分与总量之间的占比,从而根据“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或应用按比例分配求出未知量。
如有这样一道题:甲、乙两袋稻谷共重88千克,如果甲袋稻谷的恰好与乙袋稻谷的同样重,那么两袋稻谷各重多少千克?
在指导学生解答这道题的时候,可以首先从第二个已知条件入手,即由条件“甲袋稻谷的恰好与乙袋稻谷的同样重”运用比例的知识求得“甲∶乙=6∶5”,然后,可得出甲袋稻谷的重量占两袋稻谷总重的,以及乙袋稻谷的重量占两袋稻谷总重的,接着把两袋稻谷的总重量看做单位“1”,启发学生列出算式88×以及88×分别求出两袋稻谷的重量。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关键在于求出甲、乙两袋稻谷对于稻谷总重量的占比,然后再设定单位“1”,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求占比是小学数学较为常用的解题策略之一,将其灵活运用便可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亦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问题中,求占比的运用,一定要让学生懂得求占比的实质。如求“5比4多几分之几?”,实质是求“5比4多的部分占4的几分之几”。明确了问题的实质,就会很少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解题错误。
总之,只要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不断钻研,深入分析,解题策略就会应运而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教授学习方法与策略。然而,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综上所述的三个方面的解题策略是远远不够的,实质上,还可以运用“转化法”解决问题、运用“方程法”解决问题、运用“图示法”解决问题等等解题策略,以培养解题技巧,发展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马凤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J】.赤子上中旬,2015,4:215。
3.王小凤:《小学数学教育》【J】.合作交流要从形式走向实质,2003(3)。
4.孙学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4,5:77。
【作者简介】
郑立霞(1978.02.15-):女,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数学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单位是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增盛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