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者

秦苏维

四川省阆中市白塔初级中学校 637400

摘要:受到新课标教育观念的熏陶,德育培养已上升为跨学科施教的核心职责。教师们需借助所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确立崇高人生目标与价值取向,塑造具备深厚思想境界的个体。初中的语文读本通常充满了文化艺术与情绪的细腻,学习这类素材有助于给予学生们多元化的生活感悟。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们的真实情况,以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实现德育的宗旨。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有效策略

引言:在语文课程里,精妙的情感能触及心灵深处,恰到好处的语言环境为品德培养提供了珍贵的借鉴。有鉴于此,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语文师资便可依据课本所载的素材引导中学生进行品德养成教育,促使他们体验到语文素材的独特魅力,并沐浴在正面情绪的熏陶之下,进而建立起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意义

1.对于培育中学生合适的价值观念有益处

近期,伴随社会进步与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民众价值取向日益呈现多样化现象。此间,形形色色的道德议题接连浮现,激起了社会各阶层对国民道德修养的深刻反思。在初中语文课程里,努力实施德育的渗透对于帮助学生树立起公正和积极的人生观是有益的。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环节中,语文老师应当着重强化思想德行学说的内化,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校正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继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2.有助于提升初中生法律意识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由于青少年早熟、家庭教养不足、网络游戏成瘾以及对犯罪行为的效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涉及青少年的违法行为逐渐增多。这些行为的手法极其残酷,造成的影响极为严重,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负面效果。诸多涉案未成年人中,相当一部分因不通晓法律、缺乏正规的法律教育和淡漠的法律觉悟,落入了“愚者无畏”的困境。在中学语文的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使学生们在掌握文化素养的同时深刻认识到触法行为的严重后果,尊崇法律的神圣性,从而敬畏法律、遵守法律,培养成为守纪律、遵守法规的优秀公民。在初中阶段,语文的教授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增强个人的能力,并且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和尝试新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和手段。实施德育的过程,已然变得至关重要,这种教育观念和手段对于学生的感受有着独特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策略

1.结合语文教材,激发学生情感

青春期是初中生人生转折点,他们对待生活的看法也各不相同。特别是那些在父母溺爱中成长的初中生,他们习惯了父母的付出,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持续保持这样的观念,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没有任何好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需要根据课本的主题,向学生灌输适当的德育,使学生形成优秀的情绪理解与观念,并指导学生积极而健康地发展。《背影》一书在阅读时,会感受到一种轻微的悲痛,但同时也蕴含着深深的快乐与满足。这样的喜悦源于父亲的关怀,而且这样的关怀是唯一的。然而,繁忙的学业和周遭的诱惑等因素,使得现代的初中生常常忽视了周围的爱,从而使得亲情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因此,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首先向学生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题与《背影》的主题有些相似。经过一番讲述,我注意到学生们已经开始深度反思。接下来,我鼓励学生分享他们所见或所经历的某种亲情场景,让大家一起分享。因此,课堂里弥漫着深深的关爱气息,学生们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受到了家庭和亲人的关怀。借助这种教育方式,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领悟到文章的情绪,增强了他们对周围亲友的关心,也加强了他们对家庭成员的感情。

2.深读内容,培养爱国情操

作为未来的领导者与创造者,学生的理解以及对待祖国的立场直接影响着他们是否有资格完成国家的繁荣发展。在古老的教育理论里,大多数的老师都会使用单向的授课方法,无论涉及到何种类型的语文知识,他们所使用的授课方法都没有改变。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无法唤醒他们对国家的热爱。因此,只有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国家情感,才能激发他们对国家的理解。《中国石拱桥》这篇文章首先简要描述了普通石拱桥的特性:其中的桥洞呈现出弧形。在全球的桥梁历史中,它的出现相对较早。除了外观精致,其内部结构也十分稳固。接着,我们通过展示具体的石拱桥样式,如赵州桥和卢沟桥,来向学生阐明这些桥梁的特点。在比较这两种桥梁的特性时,我们能够发现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其历史悠久、造型精美、结构稳固且成就显著。然而,这些壮观的建筑都是科学家们深入探索的成果,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我们的国家在文化上的伟大进步。因此,我建议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例如《辞海》里所述的:“卢沟晓月”的汉白玉石碑就位于碑亭之内。宛平城的桥东地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及纪念碑林立,所有的建筑风格都彰显了我国辉煌的文明进步。在引导学生研读有关知识的同时,他们已经摆脱了单纯的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并主动寻求答案的个体,这样就能培养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精神。

3.加强课外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情操

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教师需要融入德育,这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也应该超越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经历和情感体验,以此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在社会生活中,德育的实施比在课堂上的教学更有成效。因此,当进行课程讲解的时候,老师需要精准地融入课本的理论与日常生活的经验,并且能够准确地将这些经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得语文的传授与道德的培养能够融为一体。针对初中生的活跃性和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将德育融入各种日常生活,以此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体验生活,并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德育。比如,当教师讲授《纪念白求恩》这一主题时,语文老师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情绪状态,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体验到愿意付出、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老师需依照学生的爱好、性格以及心理状态,提供与德育相关的图书,并指导他们如何阅读,以此来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并激励他们保持乐观、进取的心态。因此,老师需鼓舞学生参与额外的阅读活动,以扩大他们的视野,这对增强他们的思维意识大有裨益。

结语:总的来说,尽管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理论基本技能的获取至关重要,但同时,在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实施德育同样不可或缺。透过德育,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品格,这将极大地推动学生未来的成长。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教授课文中融入德育教育,如何在朗读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以及如何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融入德育教育,并通过教师的行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等方面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因此,在进行德育的时候,必须尊重学生的决定。在初中阶段,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计划,而老师只是起到了辅导的作用,无法完全取代学生的选择。因此,未来的初中语文课程需要做出更大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张付军.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J].教育界,2020(27):80-81.

[2]李静.浅析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渗透途径[J].新课程,2020(24):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