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陕西民间艺术在新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路径与融合效度

作者

耿云杉 王小宁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陕西西安,710000)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新时代背景下陕西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多维度内涵,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系统阐述实践路径,并通过丰富且具深度的成功案例以及详实的中期研究成果呈现,全面展示二者融合在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层面的卓越成效与广阔前景,旨在为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深度参考价值与实践引领性的学术成果。

一、引言

陕西民间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标识,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与精神寄托。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汹涌而至的新时代,陕西民间艺术面临着传承路径的转型与创新发展的双重挑战。艺术设计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文化与艺术人才的关键阵地,肩负着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与创意产业发展的使命。将陕西民间艺术深度融入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不仅是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寻求生机与活力的必然选择,更是艺术设计教育丰富文化底蕴、培育具有民族情怀与国际视野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新时代陕西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内在逻辑

(一)文化根源的深度契合与文化基因传承

陕西民间艺术深深植根于陕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基于对自然环境的感知、社会生活的体验以及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多方面文化因素的综合反映。从古老的半坡彩陶艺术所展现的原始先民的审美与生活智慧,到周秦汉唐时期精湛的手工艺制品所蕴含的盛世文化气象;从民间剪纸艺术中对生命繁衍、家族兴旺等主题的表达,到皮影戏里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演绎与传承,无一不体现出陕西民间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脉络的紧密相连。这种文化根源的深度契合,为陕西民间艺术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陕西民间艺术,能够使学生深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核心基因,如传统的哲学思想、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念等。例如,民间艺术中常见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于对自然元素的运用与尊重,在环境设计教育中可引导学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民间艺术作品中对对称、均衡、和谐等审美原则的遵循,有助于在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与审美素养,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有效传承与活化。

(二)审美价值的多元交融与审美创新驱动

陕西民间艺术以其独特而多元的审美风格展现出无尽的魅力。剪纸艺术以其简洁明快的线条、夸张变形的造型以及鲜明对比的色彩,传达出质朴而热烈的情感;皮影戏凭借细腻的雕刻工艺、丰富的色彩层次与灵动的人物造型,营造出奇幻而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刺绣艺术则以其精湛的针法、细腻的质感以及对图案寓意的精妙诠释,彰显出优雅与精致的审美韵味。这些审美特质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所追求的多元审美表达形成了强烈的互补与呼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感知与融合创新能力。陕西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素材与灵感源泉。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学生可借鉴剪纸艺术的构图方式与色彩搭配,突破传统西方设计美学的束缚,创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与现代感的设计作品;在产品设计领域,刺绣艺术的针法与图案可启发学生在材质与工艺的创新应用上进行探索,将传统的审美韵味融入现代产品的功能与形式之中,实现审美价值的多元交融。同时,艺术设计教育中的现代审美理念与创新思维,如对简约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理解与运用,也能够为陕西民间艺术的审美创新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促使其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审美需求,推动民间艺术审美风格的创新与演变。

(三)教育功能的协同互补与人才培养转型

陕西民间艺术传承传统上依赖于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家族传承以及师徒传承等方式,这种传承模式侧重于技艺的精研与文化内涵的潜移默化传递,注重对传承者实践操作能力与文化情感认同的培养。而艺术设计教育则依托于系统的学科体系、理论知识架构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跨学科综合素养以及对设计原理与方法的熟练掌握。二者在教育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协同互补关系。将陕西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设计教育,能够使艺术设计教育突破单纯的技能传授与理论灌输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民间艺术的创作实践与文化语境,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热爱,从而塑造具有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创新型设计人才。例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参与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如亲自体验皮影的雕刻、剪纸的剪裁等,不仅能够提高动手能力,更能深刻领悟民间艺术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创作精神,将这些感悟融入到后续的设计创作中,使设计作品更具文化内涵与情感温度。同时,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教育理念与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数字化教学等,也能够为陕西民间艺术传承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些现代教育手段,可以对民间艺术的技艺传承、文化传播以及创新发展模式进行优化与拓展,培养出既精通传统民间艺术技艺又掌握现代设计创新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民间艺术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现代转型,促进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代陕西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深度整合与创新构建

1.基础课程:民间艺术感知与审美启蒙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中,应全方位融入陕西民间艺术元素,以实现学生对民间艺术的感知与审美启蒙。在设计素描课程中,除了传统的静物、人物写生训练外,引入陕西民间艺术中的雕塑、建筑装饰构件等实物或图像资料作为写生对象。例如,让学生对唐代陵墓石雕、明代寺庙木雕等进行深入观察与描绘,引导学生分析其造型特点、比例关系、材质质感以及雕刻工艺所传达出的力量感与韵律美,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造型语言的敏锐观察力与表现力。在色彩构成课程里,以陕西民间艺术的色彩体系为核心教学素材,深入剖析凤翔木版年画、户县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形式中的色彩运用规律。讲解其色彩搭配如何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相呼应,如凤翔木版年画中鲜艳浓烈的色彩组合所蕴含的驱邪祈福寓意,以及在视觉上产生的强烈冲击力与装饰性效果,使学生理解色彩在民间艺术中的文化象征意义与审美价值,进而掌握传统色彩构成原理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方法。

2.专业课程:民间艺术与设计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

文化符号的现代演绎与传播

将陕西民间艺术的图案、字体、色彩等文化符号与现代平面设计手法进行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以海报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究陕西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刺绣、印染等图案形式,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寓意与视觉美感。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现代设计软件对传统图案进行解构、重组与创新设计,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中的简约、抽象等风格相结合,创造出既保留民间艺术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海报作品。同时,在字体设计课程中,引入陕西民间书法艺术,如颜真卿在陕西为官时所留下的书法碑刻风格,以及民间手写招牌、春联等字体形式,让学生学习其笔画特点、结构规律与书写风格,并将这些元素融入现代字体设计中,设计出具有陕西地域文化特色的字体家族,应用于品牌标志、包装、广告等设计领域,实现陕西民间艺术文化符号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性传播与应用。

传统工艺与现代功能的融合创新与价值重塑

将陕西民间手工艺的制作工艺、材料特性与现代产品的功能需求、审美标准进行有机融合与创新设计。例如,借鉴耀州瓷的烧制工艺与造型特色,深入研究其刻花、印花工艺所呈现出的独特纹理与质感,以及在造型上的简洁流畅与优雅端庄。在现代家居用品设计中,将耀州瓷的工艺元素与现代家居的功能需求相结合,设计出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富有文化艺术品位的陶瓷餐具、灯具、摆件等产品。同时,考虑现代材料科学与制造技术的发展,对耀州瓷传统工艺进行改良与创新,如探索与新型陶瓷材料的复合应用,采用数字化制造技术实现更精准的造型与装饰效果,从而提升产品的品质与市场竞争力,重塑耀州瓷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与经济价值。此外,在文创产品设计方面,以陕西民间艺术中的皮影、木偶等为灵感来源,结合现代消费电子产品的功能特点,设计出具有互动性与趣味性的文创产品,如皮影造型的手机支架、木偶形象的蓝牙音箱等,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科技生活紧密相连,拓展民间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领域的应用边界。

-

(二)教学方法的多元探索与深度应用

1.情境教学法:沉浸式文化体验与创意激发

创设高度还原且富有深度的陕西民间艺术情境化教学环境,以实现学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与创意灵感激发。在课堂教学空间内,精心打造陕西民间艺术作品展示专区,不仅展示剪纸、皮影、刺绣等常见民间艺术形式的经典作品,还展示其制作工具、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等,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民间艺术展示与学习平台。例如,设置剪纸艺术展示区时,除了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外,还展示剪纸艺人使用的剪刀、刻刀、纸张等工具,以及剪纸的起稿、剪刻、染色等工艺流程,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剪纸艺术的创作全貌。同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如高清投影、环绕音效等,营造出民间艺术创作的真实场景氛围。例如,播放民间艺人在传统节日期间走街串巷表演皮影戏的高清视频,展示传统刺绣工作坊内绣娘们忙碌而专注的工作场景,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民间艺术的创作源泉之中,增强学习的代入感与情感共鸣。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分析民间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与创作技巧,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创作与创新设计。例如,在民间艺术图案设计课程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在情境展示区中观察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剪纸图案,分析其图案构成、寓意表达以及色彩运用,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图案风格进行模仿创作,在模仿过程中逐渐理解民间艺术图案的创作规律与文化内涵,进而引导学生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个人创意进行创新设计,如将剪纸图案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服装图案、家居饰品图案等,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与创新能力。

2.项目驱动教学法:真实项目实践与综合能力提升

以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陕西民间艺术相关项目为驱动核心,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式的真实项目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与职业素养。在项目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陕西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现代社会对民间艺术创新应用的多元需求。例如,开展“陕西民间艺术主题文化旅游景区规划与设计”项目,学生团队需要深入研究陕西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特色与旅游资源现状,如宝鸡地区的民间社火文化、渭南地区的华阴老腔等,并结合现代旅游规划与设计理念,进行景区的功能分区、景观设计、文化体验项目策划等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环境设计、文化创意策划、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项目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如如何在景区规划中保护与传承民间艺术文化遗产,如何设计具有吸引力和参与性的民间艺术文化体验项目,如何通过景观设计营造出浓厚的民间艺术氛围,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提升景区的知名度与游客流量等。通过这样的项目驱动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专业设计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实现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从单一学科知识掌握到多学科综合素养提升的全面转变,为学生未来在文化创意产业、旅游规划设计等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数字化教学法:智能技术赋能与教学模式创新

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强大优势,深度赋能陕西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体验。建立具有高度专业性和系统性的陕西民间艺术数字资源库,整合海量高清的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视频教程、三维模型、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体验资源等内容,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资源的智能分类、检索与推荐功能。例如,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图案设计时,可以通过数字资源库的智能检索功能,快速获取与自己设计主题相关的民间艺术图案资料,并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这些图案进行分析与创意拓展,如自动生成图案变体、色彩搭配建议等,为学生的设计创作提供智能化辅助工具。运用 VR/AR 技术,为学生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民间艺术学习与创作环境。在讲解陕西民间建筑时,利用 VR 技术让学生虚拟进入古代陕西民居建筑群落,身临其境地感受建筑的空间布局、结构特点、装饰细节以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通过互动操作深入了解建筑的功能与文化内涵;在展示民间艺术作品时,通过 AR 技术让学生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对作品进行扫描,即可呈现作品的制作过程动画演示、文化背景介绍以及相关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等丰富信息,实现学生与民间艺术作品之间的深度互动与学习。此外,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在线讨论、作业提交与批改、作品展示与评价等教学活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学习。例如,邀请陕西民间艺术大师通过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开展远程讲座与技艺演示,学生可以实时提问与互动交流;组织学生在在线平台上开展民间艺术主题的设计竞赛,学生提交作品后,由教师、民间艺术专家以及其他学生共同参与评价与投票,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进行展示与分享,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拓展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新时代陕西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意义深远。其内在逻辑体现为文化根源深度契合,使传统文化基因在设计教育中传承活化;审美价值多元交融,推动民间艺术审美创新;教育功能协同互补,助力人才培养转型。实践路径涵盖课程体系创新构建,如基础课程融入民间艺术元素启蒙感知,专业课程促其与设计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多元探索应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创意,项目驱动教学法提升综合能力,数字化教学法创新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深度建设协同发展,包括教师培训进修与跨学科团队组建,以此全方位推动二者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双赢。

参考文献:

[1]吕焰.(2015).民间艺术元素在高校设计教育中的应用探索——以陕西民间艺术为例.《装饰》,(6),136-137.

[2]杨先艺,&刘静.(2018).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路径研究——以陕西地区为例.《艺术教育》,(17),156-157.

[3]王健.(2020).数字化技术助力陕西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设计教育创新的实践探索.《现代教育技术》,(5),145-150.

作者简介:耿云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融合、文化传承

项目来源: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SGH23Y2708“新时代陕西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设计教育融合的内在逻辑与路径研究”);2021年陕西省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智慧教育视域下艺术类专业混合式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