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通路维护提升床旁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稳定性实践
刘程清 刘伟 张晓芸 黄琼
新疆军区总医院肾脏病科 830000
引言
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床旁连续性血液透析作为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手段,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缓慢、持续地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多余水分以及调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为患者的机体恢复创造稳定的内环境。然而,CRRT 治疗的顺利开展高度依赖于良好的血管通路。血管通路如同患者的“生命线”,一旦出现问题,如堵塞、感染、血流不畅等,将直接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临床上,因血管通路问题引发的治疗延误并不罕见,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成本,也对治疗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深入探究如何通过有效的血管通路维护来提升 CRRT 治疗的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关键举措。
1 血管通路维护对提升CRRT 治疗稳定性的重要性
1.1 保障治疗连续性
血管通路的通畅是确保 CRRT 治疗能够持续进行的基础。在治疗过程中,血液需持续地从患者体内引出,经过透析器净化后再回输至体内。若血管通路发生堵塞,如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会使血液流动受阻,透析机因无法获取足够血流量而频繁报警,甚至被迫停止运行。即使短暂的治疗中断,也可能导致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的积聚无法及时清除,破坏内环境平衡,影响治疗效果。例如,中心静脉导管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血液中的成分在导管壁附着、沉积,容易形成纤维蛋白鞘或血栓,阻碍血液流通。而动静脉内瘘若出现血管内膜增生、狭窄,同样会引发血流量不足的问题。定期评估通路,及时处理堵塞隐患,可保障治疗连续进行。
1.2 降低感染风险
血管通路相关感染是 CRRT 治疗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治疗稳定性构成重大威胁。中心静脉导管作为一种侵入性装置,破坏了人体皮肤的天然屏障,为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创造了条件。一旦发生感染,细菌可沿导管外壁或通过导管腔内进入血液,引发菌血症甚至败血症,导致患者出现高热、寒战、低血压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感染还会引起血管内膜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血管损伤,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影响血管通路的通畅性和使用寿命。而动静脉内瘘虽然相对感染风险较低,但如果穿刺部位消毒不严格、患者局部皮肤卫生状况差或护理不当,也可能引发感染。规范维护操作,如严格消毒、定期更换敷料、妥善封管等,能降低感染率,保障治疗稳定安全。
1.3 稳定血流动力学
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是 CRRT 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而良好的血管通路维护对此起着关键作用。在 CRRT 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与血管通路的血流量、压力等因素密切相关。若血管通路不畅,为维持一定的透析效果,血泵可能会加大运转功率,导致血管内压力异常升高,这不仅增加了血管破裂的风险,还会对心脏等重要脏器造成额外负担,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例如,当中心静脉导管位置不当,如导管尖端贴壁或进入小分支血管,会导致血流受阻,使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引起血压波动。而动静脉内瘘狭窄时,局部血流速度加快,血管壁承受的剪切力增大,也可能影响心脏功能。优化通路维护,确保导管位置正确、处理内瘘狭窄,可维持血流稳定,保障治疗开展。
2 提升CRRT 治疗稳定性的血管通路维护实践策略
2.1 规范穿刺操作流程
精准、规范的穿刺操作是保障血管通路良好功能的首要环节。在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时,操作人员需对患者的内瘘血管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管的走行、深度、弹性以及是否存在狭窄、动脉瘤等异常情况,可借助超声检查辅助定位。穿刺前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消毒,消毒范围应足够广泛,以降低感染风险。穿刺过程中,采用合适的穿刺角度和进针速度,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例如,对于较细或弹性较差的血管,可选用小号穿刺针,并采用较小的穿刺角度缓慢进针,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管内膜损伤。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穿刺针,防止其移位或脱出,可采用“U”型或“桥弓式”等改良固定方法,增强固定效果,减少因患者活动导致穿刺针移位而引起的血流量不稳定。
2.2 优化导管维护管理
对于采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患者,优化导管维护管理至关重要。首先,要确保导管的正确固定,避免导管扭曲、打折或移位。可使用专用的导管固定装置,将导管固定在合适位置,并定期检查固定情况,及时调整。在每次治疗前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导管的冲洗和封管。治疗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清除管腔内可能存在的血栓和沉积物,确保导管通畅;治疗后,采用合适的封管液进行封管,封管液的种类和剂量应根据患者情况和导管类型合理选择,如肝素盐水常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封管时要确保封管液充满整个管腔,避免血液反流。此外,定期更换导管周围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疼痛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及时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必要时更换导管。
2.3 加强通路监测评估
建立完善的血管通路监测评估体系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升 CRRT 治疗稳定性的重要保障。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对血管通路进行动态观察,如定期测量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正常情况下成熟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应达到 500ml/min 以上,若血流量低于此标准,可能提示内瘘存在狭窄或血栓形成等问题,需进一步检查和处理。利用超声技术对血管通路进行形态学评估,可清晰显示血管的管径、内膜厚度、有无斑块及血栓等情况,为早期发现血管病变提供依据。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监测导管通畅性和压力变化,若导管压力异常升高,可能意味着导管堵塞或位置改变。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穿刺部位疼痛、肿胀、发热,以及透析过程中出现的血流量不足、机器频繁报警等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血管通路维护计划,对存在高风险因素的患者加强管理,如增加监测频率、提前干预等,从而有效预防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确保CRRT 治疗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3 总结
血管通路维护对提升 CRRT 治疗稳定性至关重要,能保障治疗连续、降低感染、稳定血流。规范穿刺、优化导管维护、加强监测等策略可提高通路质量,减少并发症。未来需应对新材料研发等挑战,完善维护体系,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稳定的治疗,改善预后和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柳因 , 沈军 , 胡元川 , 等 .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探索[J].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24,16(2):183-186.
[2] 魏岁姣 , 焦晶 , 柏明 , 等 . 使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接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时血管通路选择的研究进展[J].临床肾脏病杂志,2023,23(9):760-763.
[3] 黎娜 . 循证护理对血液透析导管留置患者血管通路维护依从性的影响观察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 ,2023(011):000.